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346篇
化学   830篇
晶体学   30篇
力学   54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105篇
物理学   4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以水杨酸为模板剂和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了一种MoO3纳米带/RG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拉曼光谱、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MoO3纳米带/RGO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50mA·g-1的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为1000mAh·g-1,循环50次后比容量还保持在950mAh·g-1,相比于MoO3纳米带其容量保持能力和循环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2.
利用具有三维连续纳米孔结构的热剥离石墨烯为骨架制备Li4Ti5O1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通过乙醇挥发法在热剥离石墨烯的纳米孔道内引入前驱物, 进一步高温热处理, 在热剥离石墨烯的孔道内原位形成Li4Ti5O12纳米粒子。利用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化学反应过程中, 热剥离石墨烯的三维连续结构确保了Li4Ti5O12纳米粒子与石墨烯在长循环过程中的有效接触。因此, 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5C下, 5 000次循环后, 其容量保持率高达94%。  相似文献   
73.
以静电纺丝技术与烧结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碳纤维基PtPb纳米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预氧化温度为300 ℃、碳化温度为800 ℃的条件下,所制备的PtPb阳极纳米催化剂结晶程度好、比表面积大,粒径约为3.05 nm,催化活性颗粒均匀分散在多孔碳纤维骨架上。采用循环伏安法(CV)及交流阻抗(EIS)评价了该催化剂对乙醇氧化反应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最大峰电流密度达到125 mA/cm2,电荷转移电阻相较于700 ℃下降了近60%。  相似文献   
74.
A systematic study was conducted on current efficiency (CE), corro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SnO2-based inert anodes (made of 96wt%SnO2+2wt%Sb2O3+2wt%CuO) on a laboratory Hall-Heroult aluminium cell.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and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on the CE and corrosion process were evaluated. The CE was found to be more than 90% and catastrophic corrosion took place at low percent of Al2O3, high percent of LiF, low cryolite ratio and high current densities. From all the structural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SnO2-based inert anodes, we assum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was due to the migration of CuO towards the outer limits of the constituent grains of SnO2 based ceramic. The complex process occurred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phases and their sintering ability both directly depended on Cu/Sb molar ratio.  相似文献   
75.
Nano-crystalline FeOOH particles(5~10 nm) have been uniformly mixed with electric matrix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s)for forming FeOOH/SWNT composite via a facile ultrasonication method. Directly using the FeOOH/SWNT composite(containing 15 wt%SWNTs)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y enhances kinetics of the Li+insertion/extraction processes, there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reversible capacity and cycle performance, which delivers 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of 758 mAh g-1under a current density of 400 mA g-1even after 180 cycles, being comparable with previous reports in terms o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FeOOH anode. The goo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should be ascribed to the small particle size and nano-crystalline of FeOOH, as well as the good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SWNT matrix.  相似文献   
76.
金属锂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3860 mAh·g-1)和低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标准氢电极),是极具吸引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锂枝晶生长和“死锂”等问题严重的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合理设计三维骨架调控金属锂的成核行为是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有效策略。本文中,我们发展了一种“软硬双模板”的方法合成了兼具大孔和介孔的三维碳-碳化钛(Three-dimensional macro-/mesoporous C-TiC,表示为3DMM-C-TiC)复合材料。多级孔道为金属锂的沉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缓冲充放电中巨大的体积变化。此外,TiC的引入显著增强多孔骨架的导电性,改善锂金属的成核行为,促进金属锂的均匀成核和沉积,抑制锂枝晶生长。3DMM-C-TiC||Li电池测试表明,在循环300圈以后,库伦效率仍保持在98%以上。此外,所得材料与LiFePO4 (LFP)组成的全电池也表现出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本工作为无枝晶锂金属负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7.
金属锂因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和最低的电化学势(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3.04 V),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首选负极材料。然而,金属锂负极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刺状枝晶生长和体积变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产业化应用进程。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在金属锂中引入具有三维(3D)结构的宿主骨架,不但能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而且可以缓解金属锂负极的体积变化,从而提高金属锂电池的循环性能与安全性。因此,设计3D骨架/金属锂复合负极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解决金属锂问题的新兴策略。本文综述了热熔灌输法制备3D骨架/金属锂复合负极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当前基于3D骨架的预存金属锂技术,然后着重分析了热熔灌输策略中3D骨架锂润湿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3D骨架修饰特征和改性方法。最后对3D骨架/金属锂复合负极和热熔灌输策略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8.
金属锂作为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极高的比容量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能够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金属锂负极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锂枝晶、界面副反应和电极体积变化大的难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将定量的金属锂与三维骨架进行复合形成三维泡沫锂负极的策略,并利用三维泡沫锂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和缓解电极的体积变化。因此,三维泡沫锂电极有利于金属锂负极的高效利用,并能借助其与平面锂箔相比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反应位点来提升电池的倍率性能。因此,通过采用三维泡沫锂,对称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EIS数据结果表明,三维泡沫锂能够减小对称电池的电荷转移阻抗。而且,将三维泡沫锂作为负极组装的LTO全电池,与锂箔作为负极相比,循环1000周平均放电比容量从65 mAh·g-1提升至121 mAh·g-1。  相似文献   
79.
水热法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Si@C电极材料的一种制备方法,其反应条件是影响产物最终形貌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采取最佳的反应工艺可以大大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研究中, 使用葡萄糖作为碳源, 光伏切割废料硅为硅源, 探究了水热法制备核壳结构Si@C电极材料的最优工艺, 分别研究了温度、 原料浓度、 反应时间和原料比例对产物的形貌、 性能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并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在该条件下(葡萄糖浓度为0.5 mol·L-1, 硅与葡萄糖重量比为0.3:1, 反应温度190 oC, 反应时间9 h), 得到了包覆完整、 粒径适中的Si@C电极材料(CS190-3), 对以该样品为负极的扣式半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 在655 mA·g-1的电流密度下, 其首圈放电比容量为3369.5 mAh·g-1, 经过500次循环剩余容量为1405.0 mAh·g-1。倍率测试中, 在65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其剩余容量为937.1 mAh·g-1,当电流密度恢复至655 mA·g-1时,电池放电比容量仍可恢复至1683.0 mAh·g-1。  相似文献   
80.
Low-cost and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silicon-based material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Herein, we propose a novel structure of FeSi2–Si eutectic nanoparticles protected by the SiOx shell. FeSi2, as a buffer phase can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of the electrode. A SiOx shell i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nanoparticles through the passivation process. SiOx encapsulated FeSi2–Si eutectic nanoparticles exhibit excellent capacity of 674.9 mAh/g after 50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Th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is above 90% after the stabilization process. This work provides a new nanomaterial design for high performance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