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46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80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6篇
物理学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我国将要兴建实施较大规模战略石油储备地下库面临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和挑战。为更好地服务于库址选择和规划,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在总结归纳已有工程实例和分类基础上,结合作者已经完成的两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评价,提出和分析了与地下油库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2.
利用地形平面图的数据和有关区域地质资料的数字化方法实现川藏公路典型路段三维地形的显示和实时浏览,为进一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分布的叠加分析进行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矢量化的地形底图。川藏公路典型路段的三维地形可视化工作对于川藏铁路的选线、绕避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开凿铁路隧道的位置选择等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高速公路工程中水泥搅拌桩桩身合理设计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公路工程的搅拌桩地基设计中,一般假设加固区桩土变形协调,从而采用复合地基理论进行设计。但是目前许多的工程实践表明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搅拌桩地基桩土之间存在差异沉降,桩身强度不能够完全发挥,为此需要对复合模量的表达式进行改进。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了路堤荷载作用下搅拌桩地基的变形响应情况,分析了加固区桩间土变形与桩身模量之间关系,得到了水泥土搅拌桩强度的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64.
论工程地质模型——涵义、意义、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兵 《力学学报》1997,5(3):199-204
本文重点论述了工程地质模型。阐明了工程地质模型的概念与涵义、阐述了建模的依据与方法;探讨了其应用的范畴与要点;尤其充分论述了工程地质模型的学科意义与深远影响。工程地质模型是条件研究的归宿, 是分析、计算与评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5.
曹兴山  卿春和 《力学学报》2007,15(3):338-345
西气东输工程中卫黄河穿越隧道长1197.77m,高4.3m,宽5.6m。隧道入口高于黄河水位28m,出口高于黄河水位45m。隧道顶板高程为1130m。位于黄河水下100m。隧道场地围岩为寒武系磨盘井组灰绿色、银灰色浅变质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千枚状板岩、绢云母化千枚岩。围岩为弱风化Ⅲ~Ⅳ类岩石。透水率为4~67Lu,纵波波速为500~3300m.s-1。BQ为300~400。变形模量为6.11~9.22GPa。泊松比(μ)0.14~0.24。内摩擦角(ψ)为42.1°~44.7°。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为寒武系浅变质岩,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单井涌水量为1.0~50m3.d-1。隧道轴线穿越区岩体较完整—较破碎,未有全新活动断层。隧道位置选择和开挖深度设计是可行的。施工和长期运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6.
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质观与工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传正 《力学学报》1997,5(4):368-374
概括前人的经验, 结合作者个人的实践,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质观念与工程观念。提出地质观的核心问题是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力学机理分析, 工程观观与工程观运用的最佳耦合。文中还讨论了超前预测的作用, 监测反馈与工程效果检验的关系, 以及地质工程师与设计工程师的关系等, 最后以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67.
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 重新认识矿山岩体工程的特点。建立矿山岩体工程稳定性的系统的概念。提出地质模型、设计模型、施工模型的构思, 使工程地质、设计、施工三者密切结合, 共同解决矿山岩体工程稳定问题。通过动态监测和信息反馈, 在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 以便对工程实施做出新的决策。  相似文献   
68.
69.
70.
岩体结构力学——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科 《力学学报》1997,5(4):292-294
本文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 研讨了岩体结构力学的意义, 地位与作用。作者就个人的认识, 将岩体结构力学的理论特点, 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再变形和再破坏, 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岩体结构控制论、赋存环境以及关于岩体的多种力学介质和力学模型构成的力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