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3篇
化学   401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8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51.
452.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超声波照射激活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的损伤,并考查了超声波照射时间、纳米SiO2粉末加入量、溶液酸度和超声波照射功率等因素对BSA分子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体系温度为(37.0±0.2)℃和浓度为1.0×10-5mol·-1的BSA溶液,UV-Vis光谱显示,随着超声波照射时间,纳米SiO2粉末加入量,溶液pH值和照射功率的增大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增色效应.然而,BSA溶液的荧光光谱却随着上述因素的增大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猝灭现象.此外,还初步探讨了超声波照射激活纳米siO2粒子对BSA分子损伤的机理,认为是声致发光或高热激发使纳米siO2粒子产生·OH自由基,进而损伤溶液中的BSA分子.这一研究结果对声催化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以及纳米药物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3.
粉防己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光培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粉防己碱与BSA相瓦作用的光谱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粉防己碱埘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粉防己碱猝火BSA内源荧光的主要原因.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获得了猝火常数Ksv,不同温度下的Ksv分别为1.26×104 L·mol-1(300 K),1.17×104 L·mol-1(310 K),1.12×104 L·mol-1(320 K).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了粉防己碱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300 K:3.24 nm;310 K:3.31 nm;320 K:3.50nm).此外,还求得了粉防己碱与BSA的结合常数KA(300 K:1.52×105 L·mol-1;310 K:2.03×105 L·mol-1;320 K:2.89×105 L·mol-1)及相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粉防己碱与BSA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表明,二者的结合对BSA构象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54.
宗李燕  方云  夏咏梅  刘雪锋  陶可鑫 《化学学报》2004,62(23):2292-2296
用表面张力和稳态荧光猝灭技术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n)醚(AEO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团簇化体系,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建立AEOnBSA的团簇化热力学模型.从ΔH°>0,ΔS°>0及ΔG°<0可以推知,AEOn束缚胶束与BSA形成软物质团簇是熵驱动的超分子自组装过程,其间的超分子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团簇化过程的(ΔG°)clu与表面活性剂自由胶束化过程的(ΔG°)mic皆小于零,且c1<cmc,可以圆满解释在团簇化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形成束缚胶束并与大分子经超分子自组装形成软团簇在先,而表面活性剂分子自组装形成自由胶束在后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455.
Constant current chronopotentiometric stripping (CPS) peak H due to 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Hg‐containing electrodes appeared useful in the analysis of protein complexes with single‐stranded and double‐stranded DNA as well as with peptides. In dependence on stripping current (Istr),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the protein alone or in complexes can be followed as a result of the protein exposure to electric field effects. For the first time we show here that the CPS analysis can be used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BSA with a polysaccharide namely sodium alginate (SA). BSA‐SA complex form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the shift of the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BSA to lower ‐Istr intensities. Another polysaccharide dextran did not alter Istr‐dependent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BSA. BSA‐SA complex can be disturbed by an electric field effect or high ionic strength confirming the electrostatic nature of BSA‐SA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456.
通过2-(4-吡啶)-咪唑[4,5-f]-1,10-邻菲啰啉(L1)与[Ru(η6-cymene)(μ-Cl)Cl]2反应合成了3种新型芳基钌配合物, 并利用新配体2-(4-咪唑基苯基)咪唑[4,5-f]-1,10-邻菲啰啉(L2)与RuCl3反应合成了配合物4. 利用核磁共振波谱、 质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通过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了配合物在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及与CT-DNA的相互作用,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的作用, 用乌氏黏度计测试了配合物对DNA黏度的影响, 并通过荧光光谱、 凝胶电泳研究了配合物4在不同pH条件下的荧光响应及与pBR322 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通过嵌入的方式与DNA作用, 并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影响; 配合物1~4均可与牛血清蛋白的一个位点发生相互作用并使其发生静态荧光猝灭. 配合物4在光照条件下有活性氧生成, 可以使pBR322 DNA断裂并在酸性溶液中荧光增强.  相似文献   
457.
本文以羟基取代卟啉为原料,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双卟啉磷酰氯的合成条件,用一锅法合成了5个异环磷酰胺氮芥卟啉二聚体. 所有化合物均经过Ms、1H NMR、31P NMR和元素分析确定结构. 细胞吸附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异环磷酰胺氮芥卟啉二聚体可以选择性富集和杀死肿瘤细胞. 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异环磷酰胺氮芥卟啉二聚体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卟啉二聚体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静态猝灭作用,可以生成稳定的卟啉二聚体-BSA复合物.  相似文献   
458.
配体对CdTe量子点与BSA的选择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巯基乙酸(TGA)、巯基丙酸(MPA)、巯基甘油(TG)、L-半胱氨酸(L-cys)和谷胱甘肽(GSH)等5种巯基分子为稳定剂, 水相合成了5种CdTe量子点.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靶分子,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等手段研究了各种配体分子稳定的CdTe量子点与BSA的直接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5种量子点均能有效猝灭BSA的荧光, 其猝灭程度按配体次序为GSH>L-cys>TGA>TG>MPA; 而BSA对不同配体稳定的CdTe量子点的荧光光谱的影响则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BSA对TGA-CdTe和MPA-CdTe量子点的荧光先敏化增强而后猝灭下降; L-cys分子由于同时具有氨基和羧基而与BSA的相互作用较强, 因此BSA能显著猝灭L-cys-CdTe量子点的荧光; 而BSA对TG-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程度较小; GSH分子的空间效应使GSH-CdTe量子点的荧光被BSA猝灭的程度最小. 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研究表明, 5种量子点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为静态过程. 探讨了量子点的配体分子结构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59.
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盐酸柔红霉素在银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6.5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盐酸柔红霉素有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位Ep-0.64V(vs.SCE),缓冲液加入BSA后盐酸柔红霉素的还原峰峰电流下降,据此建立了BSA的电化学测定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峰电流与BSA浓度于1.0×10-8~1.0×10-4mol·L-1(r=0.9965)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9mol·L-1.同时还测定了盐酸柔红霉素与BSA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460.
邻羟基苯基荧光酮荧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邻羟基苯基荧光酮(o-HPF)荧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反应条件,在pH 7.90的B-R缓冲溶液中,邻羟基苯基荧光酮(o-HPF)与BSA作用形成稳定的结合物,导致体系荧光猝灭,依据其荧光猝灭程度与外加BSA量的关系而建立定量测定BSA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由于采用二元体系,实验操作简单,干扰少,灵敏度较高,测定BSA线性范围为0.028~13.65 μg·mL-1,方法测定BSA回归方程为ΔF= 431.51c(10-7 mol·L-1)+457.78,相关系数r=0.997。测定方法中重金属离子如Pb(Ⅱ)等对BSA测定允许量较低,其余物质的存在对BSA的测定干扰较小。通过对o-HPF与BSA作用荧光猝灭常数的测定及热力学常数计算,讨论了o-HPF与BSA的作用机理,表明o-HPF与BSA作用方式主要为静电引力的非共价作用力, BSAo-HPF荧光猝灭为分子间形成了结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