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49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物理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61.
青椒籽浆—碳糊生物电极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化学》1994,22(5):492-499
  相似文献   
62.
大麻籽油合成生物柴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麻籽油;甲醇;甲酯化;生物柴油;酯交换  相似文献   
63.
新疆构杞应用开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地区,具有产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文中对新疆枸杞的主要成分,枸杞油及枸杞红色素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枸杞籽油与枸杞红色素的超监界CO2萃取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4.
芫荽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波长510nm下,NaNO2-AlCl3-NaOH为显色剂,分光光度法测定芫荽籽中总黄酮的含量。在8—4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0.145 7.9464C,r=0.9993,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1.83%(n=3)。此法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65.
以樟树籽为研究对象,对其仁油及壳油的油脂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仁油中富含癸酸和月桂酸,占95%左右,并且均匀分布在甘油三酯Sn-1,2和3位上;壳油中脂肪酸主要为癸酸、月桂酸和油酸,其中癸酸和月桂酸总量为48%左右,半数分布在Sn-2位上,油酸含量达27.60%,并集中在Sn-1,3位上。仁油中豆甾醇含量为33.89mg/100g,壳油中豆甾醇含量是仁油的3倍左右。仁油中不含角鲨烯或者其含量低于HPLC检出限,壳油中角鲨烯含量为1.88mg/100g。樟树籽仁油中主要含有α-VE,δ-VE和γ-VE,总量为30.45mg/100g,其中以γ-VE含量最高,为19.47mg/100g;壳油中VE总量是仁油的2~3倍,其中以α-VE含量最高。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6.
荧光法研究高粱红色素清除羟自由基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组成的天然产物高粱红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粱属植物的壳、茎等部位, 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化妆品和染色等领域,对清除氧自由基、保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通过Cu+催化过氧化氢-抗坏血酸反应体系产生羟自由基模型,根据羟基苯甲酸的荧光大小对比研究了亚硝酸钠、槲皮素和红色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高粱红色素、亚硝酸钠、槲皮素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亚硝酸钠、槲皮素优于红色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了红色素、槲皮素、亚硝酸钠的猝灭机理,表明红色素、亚硝酸钠为动态猝灭,槲皮素为静态猝灭过程。本研究可为高粱红色素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利用转向乳化法和伪三元相图以优化柚子籽油微乳配方,并对其外观、类型、理化性质、粒径及微观形态进行考察。最终得到的柚子籽油微乳由RH40/Span80/正丁醇/IPM/柚子籽油/去离子水组成,所制备的微乳为O/W型微乳,亮黄色、澄清透明、流动性好,透射电镜下液滴呈圆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9.1nm,电导率329μS/cm,黏度230mpa·s,折光率1.338nd,pH值为6.8。  相似文献   
68.
为了研究樟树籽油甘油二酯(DAG)的抑菌活性,以樟树籽油为原料,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纯度为92.4%的DAG,采用滤纸片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抑菌活力实验对4种细菌进行抑菌效果分析;通过菌液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与菌体核酸含量的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菌表面形态变化,探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DAG对G+细菌和G-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菌活力均在0.60以上,抑菌时效348h。对G+细菌和G-细菌的MIC分别是2.0和4.0mg·mL-1。加入DAG的菌液电导率升高、菌液可溶性蛋白质和菌体核酸增多,细菌表面形态发生改变,说明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从而使其内含物泄漏,菌体形态发生改变,抑制细菌生长。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9.
以SO42-/ZrO2为催化剂对橡胶籽油裂解油进行甲酯化。研究了锆源、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氨气吸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吡啶红外(Py-IR)对固体酸SO42-/ZrO2的酸性和酸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ZrOCl2为锆源,550℃焙烧4 h所得固体酸SO42-/ZrO2的催化活性最好,性能较稳定。对酯化产物的组成及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酯化产物的各项性能均优于传统工艺制备的生物燃油,且与0#柴油相近。  相似文献   
70.
通过体外试验初步研究芜菁籽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用95%乙醇为溶剂提取芜菁籽,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4个不同极性部位、同时测定了各相提取物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与合成抗氧化剂BHT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芜菁籽提取物的不同极性部位均有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还原能力及清除O-2.,DPPH和.OH的能力均强于水相和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抗氧化作用强,是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应对其进一步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