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化学   369篇
晶体学   14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9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以硼酸和碳酸盐为原料,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可被(近)紫外光(369、254 nm)有效激发的Tb3+单掺杂LiBa1-xBO3xTb3+(物质的量分数x=0.02、0.03、0.04、0.05、0.06、0.07)及Bi3+和Tb3+共掺杂LiBa0.95-yBO3:0.05Tb3+,yBi3+(物质的量分数y=0.02、0.03、0.04、0.05、0.06、0.07)的2个系列荧光粉,产物的结构和形貌分别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PXRD测定结果表明2个系列的产物均为纯相LiBaBO3。通过对第一系列产物荧光光谱的测定,筛选出发光强度最好的产物,据此确定离子的最佳掺杂量;在此基础上制备出铋离子掺杂量不同的第二系列荧光粉。荧光光谱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Tb3+/Bi3+共掺杂的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好于Tb3+单掺杂的荧光粉,这说明Bi3+对Tb3+有敏化作用;而且随着Bi3+掺杂量的增加,产物的荧光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Bi3+的掺杂量y=0.03时,产物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Bi3+和Tb3+之间存在偶极-四极相互作用而进行能量传递。系列荧光粉的CIE坐标显示其发光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由绿色光到白光的渐变趋势。  相似文献   
52.
综述了近十余年来的一些β-双酮类、苯并咪唑类、苯甲酸类、吡啶类、大环类配体与三价铕(Eu3+)和(Tb3+)形成的配合物在液相体系中的荧光性能。其中,重点关注了衡量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的最重要的两个标准即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文中也总结了在设计和合成优良配体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如配体与稀土离子能级要匹配、将溶剂分子排斥出稀土离子配位,最大程度地消除光猝灭因素和无辐射去活化作用而改善光物理性能等,以期得到高的量子产率和长的荧光寿命的稀土配合物。  相似文献   
53.
徐俊  马德运  覃亮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6):1395-1402
水热条件下采用Tb(NO3)3·6(H2O),4-氯苯氧乙酸和1,10-邻菲啰呤作为反应物合成出1个双核配合物[Tb2(4-Hcpoa)5(phen)2(NO3)](1)(4-Hcpoa=4-氯苯氧乙酸,phen=1,10-邻菲啰呤),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该结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个双齿和2个三齿4-氯苯氧乙酸配体将2个金属离子连接成二聚体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绿色荧光,且在544 nm处的荧光寿命为0.920 ms。以除草剂精喹禾灵为对照品,研究了配体4-氯苯氧乙酸及其配合物1对甘蓝型油菜和钝芒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
以稀土金属离子为发光中心离子,鸟苷酸(GMP)为配体制备得到了能够发射绿色荧光的稀土配位聚合物。并通过加入小牛胸腺DNA溶液进一步增强荧光强度,形成“turn-on”荧光类型的稀土配合物,利用汞离子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以及与配体GMP的相互作用使荧光猝灭,形成“turn-on-off”类型稀土荧光探针,实现了汞离子的检测。Hg2+质量浓度在50~1 200 μg·L-1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变化程度呈线性关系(I0-I)/I0=0.000 2C+0010 7,相关系数(r2)为0.991 5,检出限为1.5 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对河水中Hg2+进行加标回收检测,回收率为98.1%~99.8%,RSD为0.28%~1.9%。  相似文献   
55.
采用不加偏压的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具有垂直磁晶各向异性的TbCo/Cr非晶垂直磁化膜,并且就Cr底层对TbCo膜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TbCo磁性层的厚度以及Cr底层的存在都会影响TbCo薄膜磁晶各向异性能的大小。对于厚度为120 nm,并且带有180 nm厚度Cr底层的Tb31C69薄膜而言,其磁晶各向异性能高达4.57×106 erg·cm-3,而对于同样厚度的Tb31C69薄膜,当它没有带Cr底层时,其磁晶各向异性能只有3.24×106 erg·cm-3。扫描电镜的观测结果表明,带有Cr底层的TbCo薄膜具有柱状结构。正是TbCo薄膜内的柱状结构导致了其磁晶各向异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56.
合成了稀土Eu3 ,Tb3 冠醚、对苯二甲酸高氯酸盐两个系列18种固态配合物。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Eu2LL′2(ClO4)4.4H2O、EuReLL′2(ClO4)4.nH2O、Tb2LL′2(ClO4)4.4H2O和TbReLL′2(ClO4)4.nH2O(Re:掺杂离子,n=2,3,4)。对苯二甲酸的羧基氧与稀土离子以对称螯合双齿配位;部分高氯酸在内界以单齿配位;配合物含有水分子。配合物的相对荧光光谱测定表明,相同配体的系列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铕系列。稀土离子Eu3 的5D0能级为17250cm-1,Tb3 的5D4能级为20430cm-1,而配体对苯二甲酸的三重态能级为25160cm-1,高于Eu3 和Tb3 离子的激发态能级,满足配合物分子内传能配体的三重态能级高于稀土离子发射能级的条件,可以提高Eu3 和Tb3 离子的特征荧光强度。但相对于Eu3 离子,对苯二甲酸的三重态能级与Tb3 离子的激发态能级(5D4)更匹配,更有利于能量的有效传递,因此,系列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铕系列。Ho3 、Yb3 对Eu3 离子发光敏化作用最强,Ce3 、Sm3 、Dy3 、Er3 对Eu3 离子发光也有敏化作用,Pr3 、Nd3 离子对Eu3 离子的发光是猝灭的;Yb3 、Dy3 离子对Tb3 离子发光有较强敏化作用,而Ce3 、Pr3 、Nd3 、Sm3 、Ho3 、Er3 离子的掺入对Tb3 离子的发光是猝灭的。应用分子内能量传递过程对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铽-3,5-二氯水杨酸-N-苯基-乙萘胺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沉淀法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合成了、3,5-二氯水杨酸(DclSal)、N-苯基-乙萘胺(NphNAm)三元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荧光光谱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Tb(DClSal)3(NPhNAm)2,其发射峰位于544 nm,归属于稀土Tb3 离子的5D4→7F5的跃迁.  相似文献   
58.
采用诺氟沙星-Tb3 体系,在pH 9.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利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能增强诺氟沙星的特征荧光的特性,建立了BSA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当诺氟沙星浓度/[Tb3 ]在1/8~1/12范围内时,BSA的加入量与体系的荧光增强(ΔF)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25μg/mL,相关系数r=0.998。并初步探讨了BSA的存在对诺氟沙星-Tb3 体系荧光增强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9.
《发光学报》2021,42(8)
由于离子检测中荧光信号的单向变化经常受到光漂白、光散射、光源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识别系统的可靠性极大降低。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由稀土配位引导的纳米级复合材料(S,N-CQDs@GMP/Tb),实验在硫、氮双掺型碳量子点基础上组装了离子(Tb~(3+))和鸟苷单磷酸(GMP)。材料在305 nm的激发波长激发下,能呈现出稀土离子~5D_4→~7F_J(J=6,5,4,3) 4个跃迁信号和碳点自身蓝光发射并存的结果。汞离子的引入使得稀土的绿光减弱,碳点的蓝光增强;荧光滴定实验表明绿/蓝光比值与汞离子浓度呈线性对应关系,检测限低至7.04 nmol·L~(-1),线性范围10~110 nmol·L~(-1)(R~2=0.982 9)。为了解决粉末材料取用困难的问题,实验采用滤纸为基底,得到了一种简易的固相检测器件,为实现污染离子的特异性识别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0.
以CSP工艺生产的Q345热轧钢板为研究对象,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实验机进行单、双道次轧制模拟实验,研究了稀土(Tb)对Q345B钢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Tb)能够明显地推迟Q345B钢的动态再结晶,使对应峰值应力在低温轧制时提高约10%,而对980℃以上时的峰值应力影响不明显;980℃以上轧制时,稀土(Tb)能够明显的降低间隔时间1.5 s时的静态软化率,但随间隔时间的增加,稀土(Tb)对静态软化率的影响减弱;加入稀土能够提高完全再结晶区温度,扩大部分再结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