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化学   134篇
晶体学   4篇
物理学   4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应用燃烧法在空气中在较低的温度(600度)下成功地合成了铝酸盐荧光体BaMgAl10O17:E^2 ,RE0并研究了稀土离子对荧光体发光的影响和作用,第一次观察到荧光体的长余辉发光现象。  相似文献   
42.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有机包覆及其表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有机包覆及其表征;发光粉;包覆;甲基丙烯酸甲酯;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43.
采用以尿素水解为基础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Mn取代的镧六铝酸盐催化剂.研究了尿素加入量对所制备催化剂的化学组成、相结构、孔结构及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n(尿素)/n(M+)(其中M+为带单位正电荷的金属离子)为1.0时,Mn2+离子沉淀不完全,所得催化剂甲烷催化燃烧活性较低.n(尿素)/n(M+)增加到2.0时,Mn2+离子沉淀完全,催化剂中六铝酸盐相增加,平均孔直径增大,甲烷催化燃烧活性提高.n(尿素)/n(M+)再增加至4.0时,比表面积降低,六铝酸盐相减少,平均孔直径降低,甲烷催化燃烧活性下降.n(尿素)/n(M+)为2.0时,所制备的催化剂在780℃及反应生成水蒸汽下运行100h,催化剂比表面积及甲烷燃烧活性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4.
甲烷高温燃烧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综述了甲烷高温燃烧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对有代表性的催化剂体系尤其是六铝酸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阐述了近年来有关贵金属、钙钛矿型氧化物及六铝酸盐催化剂结构和制备方法方面的研究结果,并对六铝酸盐催化剂的制备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5.
通过M的调变作用,制备了一系列六铝酸盐MNiAl_(11)O_(19-δ)(M=Ca、Sr和Ba)作为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制合成气反应新催化剂,探索了它们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这些催化剂在高温下对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制合成气反应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780℃下反应2小时,甲烷和一氧化碳转化率均在93.4%和91.2%以上,没有发现活性组分Ni的高温烧结和催化剂失活。同时,不同M调变对六铅酸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6.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Na8 Al6 Si6 O24 Cl2∶M n和Na8 Al6 Si6 O24 Cl2∶Fe近红外发光材料。测定了荧光粉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 ),及室温下的光致近红外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在400 nm紫外光和602 nm可见光的激发下,Na8 Al6 Si6 O24 Cl2∶M n粉末中的M n5+(3 A2-3 T2,3 A2-1 E)发射了主发射峰位于1200 nm的近红外光谱。实验发现,M n和S共掺提高了该粉末的近红外发光强度,文中对此提出了S2--M n5+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在334和500 nm的激发下,Na8 Al6 Si6 O24 Cl2∶Fe粉末中的Fe2+(3 T1-5 E)发射了主发射峰位于1000 nm的红外光谱,该现象对提高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7.
将实验室合成的聚苯乙烯乳胶微球(PS)加入制备方钠石(SOD)沸石的前驱体凝胶中,在45℃条件下制得干凝胶,随后采用“蒸汽相转化”法制备了大块状SOD沸石材料。对影响多级SOD沸石形成因素进行了详细讨论。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和压汞技术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蒸汽相转化”法制备的大块状SOD沸石由球状多晶聚集体构成,这些球状多晶聚集体又是由粒径为50~100 nm的初级纳米晶粒组成,在初级纳米晶粒上和纳米晶粒之间形成了2~50 nm介孔结构以及由脱除PS微球形成的50~300 nm的大孔结构。  相似文献   
48.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有序性好且酸性较强的介孔硅铝酸盐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27Al核磁共振(27Al NM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HN3-TPD)及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FT-IR)对制备的介孔硅铝酸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考察了材料在苯甲醚和苯甲醇的傅克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硅铝物质的量之比会影响材料结构的有序性,醋酸用量对材料结构有序性影响很小;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nSi/nAl比会影响材料的酸催化活性,当nSi/nAl=10时材料的酸催化活性最高。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表明nSi/nAl=10的材料含有最多的B酸酸量。  相似文献   
49.
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自从20世纪初发现长余辉现象以来,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从长余辉现象的发现到20世纪90年代,性能最好的长余辉材料为金属硫化物体系长余辉材料。从1992年起,新型铝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它的发光强度、发光时间、化学稳定性都较第一代长余辉材料有很大改进,长余辉材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铝酸盐体系实现了蓝紫、蓝绿、黄绿、黄橙色发光,其中的蓝绿、黄绿两种长余辉材料是目前发光性能最好的长余辉材料。在硅酸盐体系蓝色长余辉材料发光强度及发光时间大大超过铝酸盐体系蓝紫色长余辉材料,是另一类极有前途的新型长余辉材料。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在多个体系实现了红色自发光。性能最好的红色长余辉材料发光亮度达到CaS类红色长余辉材料的6倍以上,余辉时间达6-8小时。长余辉材料的应用研究也进展迅速。  相似文献   
50.
SrAl2O4:Eu,Dy发光粉的机械余辉与机械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SrAl2O4:Eu,Dy发光粉的机械余辉与机械劣化现象.结果表明,机械余辉强度与所施加的机械压力的大小及稀土掺杂离子的浓度有关.发光粉所受机械压力越大,掺杂Dy3+浓度越高,机械余辉强度越高;掺杂Eu2+浓度的变化,对机械余辉影响较小.从机械劣化研究结果可知,机械外力会导致荧光劣化和余辉劣化,而且后者总是先于前者发生.另外还对机械余辉与机械劣化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机械余辉是由机械能转化而来的热能将陷阱捕获的电子和空穴激发,二者复合导致发光;机械劣化是由于机械外力破坏了晶体结构,而且率先破坏晶格畸变严重的部分(包含Dy3+或空位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