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56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2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
目的初步探寻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小型猪模型的方法.方法15只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通过结扎双侧股静脉并注入氨甲苯酸以获得DVT模型,并经B超证实;3组实验猪分别于建模后第1、4、7天拆除双侧结扎线,并洗脱一侧股静脉内自体血栓后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若无肺栓塞影像学证据,则经头静脉注入体外制备的血栓后再次行CTA检查,7d后将小型猪处死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2只小型猪因严重肺炎排除,其余13只中11只DVT合并PE建模成功并经病理证实,建模即刻成功率73.33%(7d后成功率53.33%),其中B组建模成功率为100%.其中11只DVT在B超上表现为股静脉腔内的条索状低回声;PE在CTA上表现为肺动脉主干或分支的充盈缺损及截断.病理检查示肺动脉内见混有明胶海绵和自体血栓的栓塞物.结论下肢DVT合并PE小型猪模型可成功建立;B超和CTA检查可以较好的评价DVT和PE.  相似文献   
42.
43.
天冬氨酸(ASP)自身热缩聚产物聚琥珀酰亚胺(PSI)通过与氨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α-胺基-ω-甲氧基-聚乙二醇)和十二胺(DDA)进行连续两步开环反应,制备了双亲性蜈蚣形聚合物聚琥珀酰亚胺接枝聚乙二醇与十二胺(PSI-g-PEG-DDA).随着改变疏水链段DDA的接枝比例,通过胶束粒径的变化确定了最佳的接枝比例.核磁共振波谱(1H-NM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相转移法,聚合物对油溶性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进行包覆,制备了新型的水溶性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PSI-g-PEGDDA@IONPs).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对新型的水溶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粒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体外T2核磁造影成像(MRI in vitro)确定了制备的氧化铁纳米粒子的R2质子驰豫率.肝癌小鼠模型的体内核磁造影成像(MRI in vivo)结果表明新型氧化铁纳米粒子对肿瘤部位有明显的T2核磁造影增强效应,并有很长的体内循环半衰期.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的水溶性纳米氧化铁粒子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用于肿瘤检测的核磁造影剂.  相似文献   
44.
选取2011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经病理学检查明确确诊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43例患者,通过对纳入患者的49个HAML病灶的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的影像学表现及术前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CEUS联合CECT在诊断不典型HAML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HAML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且HAML多为单发病灶(P<0.001)。术前经CECT准确诊断HAML者有34.69%,经CEUS准确诊断HAML者有57.14%,二者联合准确诊断HAML者有77.55%,联合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单独应用CECT或CEUS(P<0.05)。HAML在CECT和CEUS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HAML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5.
以香豆素为荧光团,设计合成了一种反应型铜离子荧光探针Cou-P。Cou-P对Cu~(2+)表现出高选择性、荧光增强性识别。分别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质谱等方法研究了Cou-P识别Cu~(2+)机理,结果表明Cou-P先形成Cou-P/Cu~(2+)(1∶1)配合物,Cou-P/Cu~(2+)配合物进一步被过量的Cu~(2+)催化水解为3-(carboxylic acid)-7-(diethylamino)-coumarin (Cou-COOH)。另外,Cou-P表现出低细胞毒性、良好的过膜性能,成功地用于MCF-7细胞中Cu~(2+)检测。  相似文献   
46.
A coupled intravascular–transvascular–interstitial fluid flow model i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s of blood flow and 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 in solid tumor microcirculation based on a tumor-induced microvascular network. This is generated from a 2D nine-point discret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umor angiogenesis and contains two parent vessels. Blood flow through the microvascular network and interstitial fluid flow in tumor tissues are performed by the extended Poiseuille’s law and Darcy’s law, respectively, transvascular flow is described by Starling’s law; effects of the vascular permeability and the interstiti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re also conside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predict the heterogeneous blood supply, interstitial hypertension and low convection on the inside of the tumor,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physiological observed facts.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beneficial information for anti-angiogenesis treatment of tumor and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0372026).  相似文献   
47.
48.
49.
50.
刘东华  孙朝晖  刘晓丽 《大学物理》2000,19(11):31-32,35
介绍X-TV系统与DSA技术的物理原理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