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32篇
化学   444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 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 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 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 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 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 L/mol, 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 高于2-SeCD(KD/KL=2.61). 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 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 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 此外, 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 且2-TeCD强于2-SeCD.  相似文献   
12.
Two kinds of St/DVB copolymer beeds containing(1-pyrenyl) formyl and (1-pyrenyl) methyl groups respectively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both functional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swollen polymers synthesized are similar in shape to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model compounds,while the intensity ratio of excimer to monomer shows clear dependence on the contents of the pyrene groups.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光 《有机化学》1986,6(2):98-107
本文对几种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系统,做一个简单的综述,其中包括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二聚体,卟啉二聚体;卟啉-苯醌共价键络合物以及其他合成中心.  相似文献   
14.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Umbelliferae), known as Danggui in Chines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used for tonifying blood and treating female irregular menstruation and amenorrhoea. It is also used for treatment of …  相似文献   
15.
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PyrimidineDimer,CPD)是紫外线对DNA损伤导致皮肤癌的首要环节,XPC-hHR23B是最早作为对CPD的损伤识别剂的,但其识别效率很低.本文首次采用分子力学方法模拟了一种新的手性金属配合物?,Λ-[Ru(IP)2dppz]2 对含G:T错配的CPD双螺旋DNA的识别作用.模拟结果显示:金属配合物[Ru(IP)2dppz]2 的两个手性异构体都对含G:T错配的CPD双螺旋DNA具有识别作用,识别的过程体现了很强的手性选择性、沟选择性和位点特异性.同时,我们发现:在Λ-[Ru(IP)2dppz]2 插入到CPD后,形成CPD的两个T碱基由原来的敞口形状部分地转为近平行状,使其在构型上得到初步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金玑洙  金钟声 《结构化学》1992,11(3):204-207
本文报导了(Cp_2ErCl(THF)]_2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141(2),b=21.218(6),c=8.597(2),β=107.77(2)°;V=1414.1(6) ~3;Z=2,D_c=1.90g/cm~3,F(000)=780,μ_c=66.3cm~(-1)(MoK_a)。最终的偏离因子R=0.047,R_(to)=0.048。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是以两个氯离子与金属离子桥联的二聚体形式存在。四氢呋喃中的氧原子同金属离子键合,Er—O键长为2.490(6),两个环戊二烯中的所有碳原子同金属离子间的平均键长为2.649,Er-Cl=2.666(3),Er—Cl-a=2.797(3),Er-Er_a=4.42,Cl-Er-Cl_a键角为72.2°。  相似文献   
17.
从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结构出发,研究了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单体之间的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静电相互作用通过有限差分方法求解Poisson-Boltzmann方程得到,疏水相互作用通过分析溶剂可及性表面模型得到.考察了不同pH值对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在pH值为5.5~8.5时,二聚体静电相互作用能、静电去溶剂化能和疏水自由能都较小,表明在该条件下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有利于二聚体的稳定存在,这符合实验结晶所需条件.pH值对静电去溶剂化能的影响大于疏水自由能,表明静电作用是造成强酸或强碱条件下二聚体不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无机盐对β-环糊精空腔微环境影响的荧光探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芘的单体荧光光谱振动结构与其所处环境极性的相关性,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对β-环糊精(β-CD)空腔微环境的影响。盐类的引入导致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盐类的引入除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 还与β-CD分子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 后者是导致环糊精空腔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详细探讨了盐与β-CD分子间的作用本质。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dye dimer,bis-{[1-(N-hexadecyl-4-pyridinium)-2-(4-N,N-dimethylaminopheyl)] ethenyl} methane diiodide (C16BP) was synthesized,and the photoelectrochemistry of the dye Langmuir-Blodgett monolayer modified ITO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For comparison,the photoelectrochemistry of the monomer (E)-N-hexadexyl-4-[2-(4-N,N-dimethylaminophenyl) ethenyl] pyridinium iodide (C16P) was also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tocurrent generation property of the dimer is enhanced.The photocurrent generation quantum yield is 0.38% for C16BP,while that for C16P is 0.23%.  相似文献   
20.
汪秀智  王尔鉴  Fouassier  J.P. 《化学学报》1992,50(5):492-497
本文采用稳态和瞬态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种二苯基碘 盐(Ph~2I^+X^-)对蒽、芘、 的激发态的猝灭作用, 通过Stern-Volmer方程确定了它们的光致电子转移速度常数。结果表明Ph~2I^+AsF^-~6对荧光猝灭是最有效的, 猝灭过程是扩散控制的。比较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测定得到的猝灭常数, 表明猝灭是动态过程, 敏化剂与 盐间没有基态复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