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77篇
  免费   3533篇
  国内免费   17402篇
化学   36978篇
晶体学   752篇
力学   1755篇
综合类   759篇
数学   779篇
物理学   6889篇
  2024年   165篇
  2023年   625篇
  2022年   669篇
  2021年   835篇
  2020年   743篇
  2019年   833篇
  2018年   674篇
  2017年   851篇
  2016年   966篇
  2015年   1025篇
  2014年   2160篇
  2013年   1858篇
  2012年   1762篇
  2011年   1905篇
  2010年   1871篇
  2009年   2192篇
  2008年   2345篇
  2007年   2105篇
  2006年   2271篇
  2005年   2272篇
  2004年   2150篇
  2003年   2276篇
  2002年   2022篇
  2001年   1864篇
  2000年   1310篇
  1999年   1110篇
  1998年   1107篇
  1997年   850篇
  1996年   927篇
  1995年   886篇
  1994年   788篇
  1993年   620篇
  1992年   705篇
  1991年   735篇
  1990年   707篇
  1989年   658篇
  1988年   253篇
  1987年   199篇
  1986年   182篇
  1985年   159篇
  1984年   124篇
  1983年   111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约束层对激光驱动冲击波压力影响机理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永玉  张永康  张兴权  史建国 《物理学报》2006,55(11):5885-5891
针对刚性约束层、柔性约束层以及液体约束层,从激光诱导冲击波阵面状态、汽化物(包括气体和等离子体)扩散以及冲击波的反射进行分析,发现对于脉宽小于冲击波通过汽化物层的时间间隔的短脉冲激光,约束层并不能直接提高冲击波的冲量,而对于脉宽大于冲击波通过汽化层时间间隔的激光,其增强冲击效果是通过约束汽化物的扩散,提高压力幅值和由于冲击波在约束层与工件表面的多次反射而延长对工件的作用时间来实现的.刚性约束层能最大地增加冲击冲量,而柔性约束层和液体约束层的主要优点是其形状可与非平面形工件表面符合. 关键词: 激光 约束层 扩散 反射波  相似文献   
32.
孔英秀  韩军  尚小燕 《应用光学》2006,27(4):336-339
为了准确计算出镀膜过程中每层膜的折射率,介绍了实时监控过程中确定膜层折射率的2种方法:一种是由实测的透射比光谱直接反算出膜层的折射率;另一种是用最小二乘法的优化算法实时拟合折射率。试验结果表明:在线反算适合单点监控,所得折射率误差小于2%。然而在实际镀膜过程中,由于宽带内膜层参数误差较大,一般大于25%。为此,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即在整个宽光谱范围内采集每个波长点的信息,所得结果误差很小,一般都在2%~5%之间,有时可达到10%,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际镀膜时膜厚监控的精度。  相似文献   
33.
烷基硫酸盐表面张力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Ml量子化学计算法优化了十三烷基硫酸根阴离子和——CH3在不同取代位的十二烷基硫酸根阴离子的几何构型,得到最优构型时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EHOMO、最低空轨道能级ELUMO、电子能量Eele和偶极矩μ等数据.将这些电子结构数据分别与表面张力相拟合,得到很好的相关性。文中讨论了——CH3在不同位置取代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Na(18-C-6)]2[Cu(i-mnt)2]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18-冠-6与Na2[Cu(i-mnt)2][i-mnt=异丁二腈烯二硫醇阴离子,S2CC(CN)2-2]的反应,得到的配合物[Na(18-C-6)]2[Cu(i-mnt)2](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体学结构数据a=1.2819(11),b=1.1793(10),c=1.4928(13)nm,β=99.121(16)°,V=2.228(3)nm3,Z=2,Dcaled.=1.369g/cm3,F(000)=958,R1=0.0521,wR2=0.1003.1中的[Cu(i-mnt)2]基团通过配体i-mnt的氮原子与两个[Na(18-C-6)]基团中的钠原子成键,形成稳定的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   
35.
Gui  Zhi  Zhen  HUANG 《中国化学快报》2003,14(1):3-5
α-phenylthio-α,β-unsaturated esters 6 were synthesized by Witting reaction of 3.which were prepared by a phenylsulfenyllation-trans-ylidation reaction.  相似文献   
36.
美国LLNL1995年合成出的代号为LLM-105的高能量密度材料,其化学名称为1-氧-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2,6-diamino--3,5-dinitropyrazine-1-oxide),分子结构式C4H4N605,分子量216.04,密度为1.913g/cm^3,氧平衡为-37.03%,生成热为-3.1kcal/mole,外观为亮黄色的针状晶体,比TATB的能量约高25%,且有着良好的热安定性,特性落高Dh50=117cm(RDX和HMX的特性落高30-32cm),对静电火花的刺激也很钝感。由于综合性能优异,LLM-105已经引起了国际炸药界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37.
台湾地处亚热带,具备特殊地形地质,气候变化复杂,森林植被丰富,蕴育各种真菌资源.细胞粘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尤以森林土壤出现之种类最多.有关网柱细胞粘菌(dictyostelid cellular slime molds)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自1980年即陆续展开.目前自台湾平地至高山各地区之森林土壤样品中,所分离的网柱细胞粘菌物种多样性共已鉴定出1科3属18种,分别为细长纤管细胞粘菌(Acytostelium leptosomum)、巨大头网柱细胞粘菌(Dictyostelium macrocephalum)、布列菲氏网柱细胞粘菌(D.brefeldianum)、巨网柱细胞粘菌(D.giganteum)、金黄柄网柱细胞粘菌(D.aureo-stipes var.aureo-stipes)、浅紫网柱细胞粘菌(D.lavandulum)、单叉网柱细胞粘菌(D.monochasioides)、多头网柱细胞粘菌(D.polycephalum)、紫色网柱细胞粘菌(D.purpureum)、根足网柱细胞粘菌(D.rhizopodium)、纤细网柱细胞粘菌(D.delicatum)、淡紫柄网柱细胞粘菌(D.coeruleo-stipes)、细小网柱细胞粘菌(D.minutum)、棍棒头网柱细胞粘菌(D.clavatum)、微小型网柱细胞粘菌(D.exiguum)、透明轮生细胞粘菌(Polysphondylium pallidum)、伪纯白轮生细胞粘菌(P.pseudo-candidum)和紫色轮生细胞粘菌(P.violaceum).网柱细胞粘菌生态多样性的探讨,则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在台北阳明山地区鹿角坑生态保护区、小油坑芒草植被、及包箨箭竹林植被设立30个样区,每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一次,结果鹿角坑生态保护区出现6个菌种,在3种植被样区中占最多数,且以8月份各菌种之出现频率最高.网柱细胞粘菌在阳明山出现频率以夏季出现频率较高,冬季出现频率较低.土壤样品之pH值亦影响网柱细胞粘菌在该地区之分布,包箨箭竹植被之土壤样品pH值最低为3.8,该植被区之菌种出现频率最低.透明轮生细胞粘菌(P.pallidum)普遍存在于3种植被样区中,出现频率随季节之变化小,为该地区最广泛分布之种类.此外,将台湾所分离而得的网柱细胞粘菌种类(纯培养菌株),抽取基因体DNA(genomicDNA),以二对引子(primer)从事核醣体DNA(rDNA)片段ITS1-5.8S-ITS2区域增幅作用,经DNA序列定序后,分析探讨台湾网柱细胞粘菌种类之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8.
39.
CL-18的合成     
CL-18是根据TATB和BTF两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所设计并已合成的,其分子兼具TATB和BTF的分子特征,一方面,氨基的推电子效应使C-NO2键能增强,又由于氨基与硝基的氧原子间形成强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更增强了分子的稳定性,因而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感度。另一方面,分子中引入氧化呋咱基团,可明显提高化合物的密度和爆轰性能。在钝感冲击片雷管和钝感传爆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合成史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朝阳  赵耀明 《化学通报》2003,66(9):641-644
1 聚乳酸研究的兴起世界塑料产量已经超过 1亿吨 ,其广泛应用使废弃物迅速增加 ,估计世界年废塑料量可达 2 0 0 0万吨 ,已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废塑料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使用在自然界无论生物体内外都可以自然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降解材料[1] 。图 1 聚乳酸合成、降解循环示意图Fig .1 ThecirculationsketchofPLA’ssynthesesanddegradation在生物降解材料中 ,聚乳酸 (PLA)具有其特殊性 ,这不仅是因为聚乳酸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 ,而且是因为聚乳酸是一种生物原料制品。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