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60篇
化学   1015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14篇
综合类   40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4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薄膜基荧光传感器是继离子迁移谱之后,业界公认的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微痕量物质探测技术.由于其具有灵敏性、便携性、实时检测、响应速度快、易于制造、不污染待测体系等优点,在食品检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生物医学分析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薄膜基荧光传感在挥发性气体检测、有毒化学品检测、爆炸物检测、溶液相离子检测以及生物监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薄膜基荧光传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2.
膜的一维尺寸大大小于其余两维。一般把厚度小于1μm的膜称为薄膜,反之则称为厚膜。由于薄膜材料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因此近年来薄膜科学的发展极为迅速,涌现出许多薄膜制备技术与方法,如真空蒸发沉积、磁控溅射沉积、离子束溅射沉积、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和分子束外延等等。虽然这些各具特色的方法在薄膜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都各具局限性,不能满足薄膜研究和制备的需要,而激光则具有单色性和方向性好、功率密度高等一系列优点。激光沉积薄膜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激光化学反应沉积,如激光化学气相沉积(laser chemical vapor dep…  相似文献   
83.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an interface of organic acceptor 3-, 4-, 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 (PTCDA) and donor copper phthalocyanine (CuPc) involved in hole injection are fabricated. A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device using a 5 nm CuPc hole injection layer, the device using an interface of 10nm PTCDA and 5 nm CuPc layers shows much lower operating voltage with an increase of about 46% in the maximum power efficiency. The enhanced device performa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icient hole generation at the PTCDA/CuPc interface.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way of designing hole injection.  相似文献   
8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法测定博物馆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含量,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博物馆室内空气中TVOC的检测方法.对7种挥发性有机物标样进行SPME-GC/MS定性定量分析,进样口温度230 ℃,柱温:起始温度45 ℃,保持3 min,以16 ℃/min的速率程序升温至250 ℃,保持5 min.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014~0.914 μ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在1.4~14 ng/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28%.该方法方便快捷、对待测物的选择性高、重复性好、采样无需电源、无需溶剂.  相似文献   
85.
《应用声学》1986,5(3):44-45
在化工和其它一些行业中,常对各种粘滞度不同的液体进行消除气泡工艺处理.在除气过程中,又要考虑除气手段是否会引起溶液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变化,因此,以往在许多场合只能采取静止或减压来消除气泡的方法. 近年来,在感光化工中利用超声消除气泡在国外已有报道.上海超声波仪器厂与上海感光材料厂合作,研制了一套超声波消泡装置. 感光材料的彩色乳剂及保护膜——明胶都是粘滞度很大而且极易产生气泡的溶液.溶液中如有气泡存在,对质量影响很大.带有气泡的乳剂涂在底片上,底  相似文献   
86.
87.
原子吸收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有机物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力争 《分析试验室》1990,9(1):46-51,70
  相似文献   
88.
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泡沫塑料中易挥发组分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释放行为.试验发现:泡沫塑料在一定温度下可释放出近20种化合物,其中绝大多数是带苯环的有毒有害化合物.温度对泡沫塑料中易挥发组分的逸出有着显著性影响,特别是在60℃以上.释放量随放置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在一定温度下存在着一个平衡.泡沫塑料中易挥发组分的释放量随着塑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温度是影响释放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采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制备了CuO-CeO2整体式催化剂,评价了催化剂对乙酸乙酯、异丙醇及甲苯的催化燃烧性能。采用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数据显示,氧化铜以高分散态均匀分散存在于载体表面,氧化铈则是小的纳米颗粒,氧化铈颗粒粒径随着Cu/Ce物质的量比的减小而增大。添加铈氧化物会显著增加总酸量,特别是路易斯酸酸位的量,同时增强了乙酸乙酯和异丙醇的吸附量,吸附量的增加提高了催化剂对乙酸乙酯和异丙醇的催化燃烧性能。从甲苯的催化燃烧实验可以看出,大量添加CeO2稍微增加了甲苯的吸附容量,减弱了催化剂的还原性、降低了活性氧的含量,最终导致甲苯的低转化率。催化行为由氧化铜、氧化铈以及载体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决定,这三者的协同作用不仅影响着表面氧的活性同时影响着催化剂对甲苯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0.
Simulation for surface self-nanocrystallization under shot peening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riven by high frequency and multi-directional shot peens, dislocations of various orientations proliferate into the metal, and accumulate in high density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a shallow depth. Migration, gener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dislocations dictate the evolution of mobile dislocation density. Simulation for the experiment of pure iron under repeated shot peen flux of 800 times per square millimeter is carried out, and a dislocation density up to 2.17×1011 mm−2 is achieved. Dislocations of such density in the surface layer are shown to be capable of forming nano-grains whose size is about 10 n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verifies the formation of nano-grained metals at such dislocation density level. The dislocations are first regrouped to form subcrystallites, then combined to form stable nanocrystallized grains after sufficiently long time of relaxation.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01212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