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7篇
  免费   711篇
  国内免费   1634篇
化学   3057篇
晶体学   99篇
力学   718篇
综合类   150篇
数学   510篇
物理学   178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The synergism of 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 copolymer (EPDM) and dicumyl peroxide (DCP, a crosslinking agent) in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poly(vinyl chloride) (PVC) blends was investigated. When EDPM and DCP are added to the blends simultaneously, the tensile properties could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for the blends with LDPE matrix. For example, incorporation of 10/1 (mass ratio) EPDM/DCP improves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LDPE/PVC (mass ratio 80/20) blend from 7.9 MPa to 8.5 MPa and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from 25% to 503%. Results from selective extraction, phase-contrast microscopy and thermal analysis reveal that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blends with LDPE matrix is principall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 fine crosslinking network of the LDPE and EPDM phase. The outstanding modification effect of EPDM is explained by its dual functions: molecular entanglement with LDPE and the enhanced efficiency of DCP in the blends.  相似文献   
112.
利用分子自组装的方法控制大分子量的线性有机分子的构象是物理有机化学一个富于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 化学家已经成功利用不同的分子内非共价键作用力如氢键和疏溶剂作用等诱导线性分子的折叠乃至螺旋构象的产生. 综述了近年来这种新的非生物二级结构形式在分子识别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3.
支载液膜双有机相萃取分离氧氟沙星外消旋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化学热力学原理, 采用逆流分级萃取和中空纤维支载液膜技术研究了氧氟沙星外消旋体在手性环境中的萃取分离. 膜内外两相辛醇溶液中分别含有L-二苯甲酰酒石酸和D-二苯甲酰酒石酸手性选择体, 其中膜内相辛醇溶液中含有氧氟沙星外消旋体. 中空纤维膜用含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的磷酸氢二钠/磷酸缓冲液(pH = 6.86)浸泡48 h. 改性的液膜允许氧氟沙星对映体穿过, 而手性选择体和有机溶剂不能穿过. 对中空纤维膜分级手性萃取理论, 传质性能及立体选择性进行了研究; 并建立了氧氟沙星外消旋体在中空纤维支载液膜手性分离的数学模型R/S=0.976 e0.03NTU. 使用11个22 cm长膜器串联(传质单元数为78)逆流分级萃取, 产品光学纯度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4.
何琴  刘文华 《分析化学》1994,22(10):989-993
系统研究了明胶对铕-钆-二苯甲酰甲烷-二乙胺沉淀悬浮液荧光体系的稳定化作用和钆对铕的荧光增强效应,使荧光强度提高约2个数量级,Eu的检出限达8.5×10^-13mol/L(k=3),该体系可用于Gd2O3中痕量Eu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5.
李焰  田娟  黄锦霞 《有机化学》2002,22(1):52-55
2-甲基-4-庚醇和2-甲基-4-辛醇是西印度蔗螟(Metamasiushemipterus)聚集信息素的次要组份,本文以天然产物(S)-亮氨酸为原料合成出了2-甲基-4-庚醇及2-甲基-4-辛醇的所有对映异构体,其关键步骤是由(2S)-4-甲基-1,2-戊二醇合成出(2S)和(2R)-4-甲基-1,2-环氧戊烷两种重要中间体,目标产物光学纯度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16.
117.
已发现的天然甾醇均为20R 构型。近年来在地质体中发现了具有20S 构型的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并称之为地质构型。合成20S 构型的甾烷的方法之一是由20S 构型的甾醇为原料。20S-胆甾醇及20S-胆甾烷的合成已有报道,但24ξ-甲基-20S-  相似文献   
118.
毕玉金  杨晶  江坤  关瑾  李发美 《分析化学》2007,35(6):887-889
采用大环抗生素类万古霉素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一系列曼尼希碱类化合物的手性分离情况,并讨论了流动相中有机相的种类和比例、缓冲盐的种类和浓度、pH和柱温对该类化合物手性分离的影响。最佳实验条件为:乙腈:硝酸铵(35mmol/L,pH3.8)=15∶85(V/V),柱温15℃,流速0.6mL/min,检测波长300nm;四氢呋喃:硝酸铵(20mmol/L,pH4)=15∶85(V/V),柱温15℃,流速0.6mL/min,检测波长350nm。通过对比研究8种曼尼希碱类化合物的色谱行为,从结构上讨论了化合物中各种官能团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并探讨了手性分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合成了部分烷基化三氟乙酰化的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DP-TFA-β-CD),并把它与普通聚硅氧烷OV-7混合制备出了柱效高、热稳定性好的手性石英毛细管柱。与直接涂DP-TFA-β-CD相比,混合固定相能在较短分析时间内对卤代烃、醇、酯、γ-内酯、胺等对映体有更好的拆分。  相似文献   
120.
近几年来,1,3-偶极环加成的对映选择性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得到了较多研究。人们研制出了一系列控制反应立体选择性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尤其是对硝酮和链烯烃反应,许多催化剂对Dies-Alder反应和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同时具有较高的对映及非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