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9篇
化学   784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物理学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1.
C12-s-C12•2Br和C12En混合水溶液的胶团化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12 s C12•2Br(s=2、3、4、6)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2E10或C12E23在水溶液中生成混合胶团.其临界胶团总浓度cmcT值介于二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的临界胶团浓度和之间.当添加少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摩尔分数α2=0.1)时,混合胶团中C12E10或C12E23的摩尔分数均已超过0.35;随着溶液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大,混合胶团中逐渐以C12E10或C12E23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52.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the enantioselective reduction of 3-morpholin-4-yl-l-phenyl-l-propanone with borane catalyzed by (S)-4-benzyl-5,5-diphenyl-l,3,2-oxazaborolidine at the B3LYP/6-31G* level. All molecular species involved in the four reaction steps have been fully optimized and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are provided, and the micro process of reac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catalyst-alkoxyborane adduct formed in step Ⅲ exhibits a B-O-B-N tetra-atomic ring. Reaction coordination calculations show that BH3 can react with 3-morpholin-4-yl-l-phenyl-l-propanone spontaneously, resulting in the need of 2 tool BH3 in the reaction.  相似文献   
53.
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聚集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芘为荧光探针, 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 以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 根据芘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 测定了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TTTA的cmc值, 测定值与表面张力法测定的cmc值一致;当猝灭剂CPC的浓度取0.1~0.3 mmol·L-1范围时, 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CTTTA的胶束聚集数. 实验数据表明, 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为6~10倍cmc时, 胶束聚集数N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 并用外推法得到CTTTA的临界胶束聚集数.  相似文献   
54.
以1,4-双(二苯基膦)丁烷为交联剂,以具有四甲基联苯结构的聚芳醚酮为基体材料,分别制备了刚性三苯基膦和柔性三丁基膦修饰的阴离子交联膜材料.交联剂在交联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转变成季膦盐,在提高膜材料机械稳定性的同时保持离子交换功能基团的含量.研究了2种阴离子交换膜的尺寸稳定性、电导率、机械性能及耐碱稳定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当交联度为20%时,三苯基膦与三丁基膦修饰的阴离子交换膜的拉伸强度分别由未交联时的27和18 MPa提高到45和30 MPa;交联的膜材料在60℃的3 mol/L KOH溶液中浸泡120 h后,三苯基膦修饰的阴离子交换膜的电导率保留率为81%,三丁基膦修饰的阴离子交换膜的电导率保留率为69%,膜的耐碱稳定性均较未交联时有明显提高.交联度相同时,三苯基膦修饰的阴离子交换膜表现出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更好的耐碱稳定性.  相似文献   
55.
以邻硝基苯甲酸和苯胺为原料,经6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苯胺-N-(2-氯乙基)-2-氨基苯甲酰胺]共聚物季铵盐(6),其结构和性能经UV-Vis,IR,X-射线衍射和离子交换容量表征。结果表明,季铵化成盐后,6的IR和UV吸收带发生了明显蓝移;6具有较好的共轭性,可能呈导电性;6呈非晶态结构,能溶于甲醇和DMF等极性溶剂,具有一定的离子交换能力。  相似文献   
56.
由4′-[4-(4-吗啉基丁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合成了一种含吗啉修饰的三联吡啶钯配合物(Pd1),并通过核磁氢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Pd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MIC=62.48μg/mL, MIC为最小抑菌浓度)。通过耐药实验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Pd1不易产生耐药性,筛选发现Pd1与盐酸克林霉素联合作用时,可以增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盐酸克林霉素的敏感性。机制研究发现Pd1对与产生耐药性有关的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Pd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7.
基于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O),并以长链烷基季铵盐(CnTAB)对其进行插层处理;通过改变CnTAB的链长、浓度,得到系列CnTAB/GO插层复合物。采用XRD和元素分析对产物的最大底面间距及CnTAB插入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CnTAB链长的增长、CnTAB浓度的增大,CnTAB/GO插层复合物的最大底面间距逐渐增大。CnTAB通过离子键作用和疏水键作用插入到GO层间,在GO片层上的吸附规律符合修正型(Modified)Langmuir模型,即CnTAB以单分子层吸附在GO片层上。根据CnTAB/GO插层复合物最大底面间距及CnTAB插入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CnTAB在GO层间的排布模式有单层平躺模式、类双层平躺模式、单层倾斜模式和单层直立模式。  相似文献   
58.
合成了1种含四氯合钴配阴离子的4-氯苄基吡啶季铵盐[4-ClBzPy]2[CoCl4];利用元素分析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以及紫外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分析了其组成、晶体结构及光谱学性质;利用电导仪测定了[4-ClBzPy]2[CoCl4]的电导,并检测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4-ClBzPy]2[CoCl4]季铵盐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69 5(13)nm,b=1.895 1(3)nm,c=0.946 3(15)nm,β=93.183(2)°,V=1.378 0(4)nm3,Z=2,Dc=1.470g/cm3,GOOF=1.007,R1=0.041 8,wR2=0.100 2.与此同时,季铵盐[4-ClBzPy]2[CoCl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9.
合成了一种含有季铵盐结构的希夫碱型螯合树脂(CPS-DMA-S-HCTA),研究了其对Pb(II)离子的吸附和脱附行为.树脂红外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CPS-DMA-S-HCTA螯合树脂;树脂的热分析结果表明,CPS-DMA-S-HCTA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为205℃,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平衡数据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吸附为放热、混乱度减小的自发过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298 K,Pb(Ⅱ)溶液的初始浓度为600 mg/L时,适宜的吸附pH为5~6,平衡吸附量为96.1 mg/g,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10 min.采用1.5 mol/L的硝酸溶液作脱附剂,脱附率可达98%以上,解吸速率快,10 min左右流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几乎为0 mg/L.经过10次吸附-解吸-吸附研究表明,树脂可重复使用性强.  相似文献   
60.
以松香基季铵盐(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标记为D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氨水为碱性介质成功合成出具有纳米片状形貌的六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体系中模板剂添加量、硅源添加量、碱性介质添加量、晶化温度、搅拌时间对前驱体的有序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物质的量之比为nSio2:nDTAB:nNH3·H2O:nH2O=1.0:0.1:11.3:924.0,晶化温度为373K,搅拌时间为24h,所得样品有序度最高。经煅烧后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024 m2·g-1)和孔容(0.56 cm3·g-1),以及狭窄的孔径分布(集中于1.80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