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5篇
化学   174篇
力学   20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为提高废木屑热解油品质,使其能够作为发动机燃料使用,提出了一条新的热解油提质路线。首先将热解原油进行基于组分分离的乙醚萃取和化学催化相结合的精制过程,得到精制热解油;其次,利用超声反应器制备了精制热解油/柴油新型混合燃料,以单位体积柴油所溶解的精制油的体积定为S值,作为判断乳化效果的准则,考察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S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剂添加量对S值影响较大,在V精制生物油:V柴油:V乳化=10:30:5条件下,存在最佳的乳化超声操作条件:超声时间、超声电功率、乳化温度分别为20 min、540 W、50℃。制备了不同S值的乳化燃料,通过对燃料物理指标的分析发现,该燃料性质稳定、燃烧性能优良,有望成为柴油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52.
在相同的乳胶基质内分别添加2%、3%、4%、5%的空心玻璃微球,2%、3%、4%、5%的膨胀珍珠岩和0.10%、0.15%、0.20%、0.25%的化学发泡剂制备了3组乳化炸药。测试了各组乳化炸药未受压时和受冲击波动态压缩作用之后的水下爆炸冲击波,以波峰值计算他们的压力减敏度。比较了各组乳化炸药的压力减敏度大小,分析了密度对乳化炸药压力减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较大的乳化炸药压力减敏度较小,膨胀珍珠岩或化学发泡剂的添加量越大,乳化炸药越容易产生压力减敏作用;空心玻璃微球的添加量由2%增加到4%,乳化炸药的压力减敏度增加,但当空心玻璃微球的添加量由4%增加到5%后,乳化炸药的压力减敏度反而减小。密度对乳化炸药压力减敏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密度调整剂周围的乳胶基质破乳。  相似文献   
53.
可聚合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应模 《应用化学》2010,27(4):409-412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丙烯醇和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醇合成了3种可聚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Ⅱ-PEG400、Ⅱ-PEG1000和Ⅱ-PEG2000),用FT-IR对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聚乙烯醇分子量的增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电导率显著增加、表面张力由36.28 mN/m降低至31.30 mN/m、浊点由39.6 ℃增加至58.9 ℃,对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的乳化能力均优于常用乳化剂OP-10,以AIBN作引发剂在70 ℃下既能均聚又可与丙烯酸酯进行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54.
柠檬酸钠对氢氧化镁铝微粒乳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鹏飞  刘温霞 《应用化学》2008,25(11):1271-0
氢氧化镁铝;微粒乳化作用;液体石蜡;柠檬酸钠  相似文献   
55.
应用膜乳化-液中干燥法成功制备出粒径为2~20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PS微球的粒径主要由膜孔径决定,其值约为膜孔径的2倍;PS溶液的浓度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膜乳化过程中的压力对微球粒径的分散性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压力范围内,粒径呈单分散.在分散相中加入致孔剂,制备出表面多孔的PS微球.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出中空PS微球.  相似文献   
56.
常温液体奶酪是一种能够在室温下贮藏3~6个月的奶酪产品。液体奶酪在经高温处理后体系中的微生物数量达到商业无菌水平,但由于液体奶酪是一种水包油的不稳定乳液体系,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由于分散相颗粒的迁移和粒径大小变化导致乳液体系容易出现聚集、絮凝、浮油及沉淀等失稳现象,从而影响产品品质,缩短产品货架期,准确判断液体奶酪的稳定性对优化其加工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液态乳制品的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加速实验后肉眼观察分层、沉淀等情况,以及动态光散射等手段,尚缺乏快速可靠以及量化的评价标准。Turbiscan多重光技术在测试流体的稳定性时,无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可实时检测样品的背向散射光和透射光的强度,计算出体系内部颗粒的迁移速率、沉淀层的厚度、体系的不稳定指数等参数,因此是评价流体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研究利用Turbiscan多重光散射技术评价乳化盐、乳化剂、稳定剂和甜味剂的添加量对常温液体奶酪稳定性影响,同时以TSI值和感官得分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模型优化常温液体奶酪的最佳配方工艺条件,并分析了导致常温液体奶酪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当乳化盐添加量为0.20%,0.40%,0.60%和0.80%时,24 h后的不稳定性指数从0.4增加到12.6;当乳化剂添加量为0.80%,1.0%时,24 h后的不稳定性指数从0.95增加到3.9;当稳定剂添加量为0.7%,0.9%时,24 h后的不稳定性指数从0.9增加到1.3,而甜味剂对体系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常温液体奶酪的不稳定性指数和感官得分影响顺序为乳化盐添加量(A)>乳化剂添加量(B)>稳定剂添加量(C)。乳化盐添加量0.60%、乳化剂添加量0.60%、稳定剂添加量0.70%、甜味剂添加量5.5%时,产品品质最佳且稳定性最高,在此优化条件下,样品在37 ℃,24 h内的整体不稳定指数值为0.80,样品顶端、底端的背散射光强变化值分别为0.66和0.78,感官评分为89分。研究表明通过调整乳化盐、乳化剂和稳定剂的用量能够很好地解决常温液体奶酪分层的问题,提高常温液体奶酪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7.
采用柠檬酸法、盐酸法和纤维素酶法制备出三种白木通果胶(CEP,HEP和CLEP),并研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对白木通果胶得率、结构及凝胶性与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LEP具有最高的得率(15.22%)和半乳糖醛酸含量(85.24%),且灰分含量(4.85%)显著高于其他2种果胶(1.03%~2.59%);HEP(54.18%)为高酯果胶,而CEP(40.65%)和CLEP(36.06%)为低酯果胶。CEP,HEP和CLEP的分子量分别为220.50,265.90和15.46 kDa。红外光谱显示,3种果胶均具有果胶的特征官能团峰。X-衍射图谱表明CLEP具有更多完好的晶体。质构分析表明,HEP的凝胶强度(16.70 g)最大,其次是CLEP(11.03 g),CEP最差(3.09 g)。此外,3种白木通果胶的乳化性随pH值的变化差异显著,其中HEP表现出最强的乳化活性,而CLEP具有最强的乳化稳定性。综上,白木通果胶在食品工业和医药等商业应用方面具有潜力,且酶法提取的白木通果胶性能相对优于酸法。  相似文献   
58.
以甘油(通用保湿剂)水溶液为水相,太阳花油为油相,油醇聚醚-10、20、30为乳化剂进行D相乳化探究,并绘制出相应相图。结果表明油醇聚醚-10在该条件下并不能实现D相乳化,而油醇聚醚-20与油醇聚醚-30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顺利实现D相乳化;该组合对常见天然植物油脂也能得到相同结果。通过与普通乳化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以太阳花油作为油相,甘油水溶液作为水相,油醇聚醚-30作为乳化剂,通过D相乳化技术可以制备乳液粒径分布均匀且微细的乳液(d=1~4μm),而且能量需求更小。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多元醇对D相乳化过程中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性起着两向调节作用,这与其对相应非离子乳化剂的浊点升高或降低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9.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液体燃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叙述了初级生物油的化学组成和燃料性质,指出生物油是一种复杂的含氧有机混合物,具有水分含量高、氧含量高、热值低、酸含量高、安定性差和化石燃油不互溶等独特的性质;针对这些性质,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生物油精制提炼方法,包括催化裂解、催化加氢、高温热解气过滤、添加助剂、催化酯化、柴油乳化以及制备富氢合成气与费托合成,并分析了各种精制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0.
聚环氧乙烷为支链的两亲共聚物的表征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端基带有甲基丙烯酸酯的聚环氧乙烷大分子单体(PEO—MA)分别与小分子单体苯乙烯(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溶液自由基共聚合得到了三种具有不同主链结构的以聚环氧乙烷(PEO)为支链的两亲接枝嵌段共聚物(分别简写为:PS─g─PEO,PMMA─g─PEO,PMA─g─PEO).用GPC、IR、1H─NMR、WAXD和DS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接校共聚物的结晶性能、乳化性能以及在Williamson反应中相转移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主链结构有不同的结晶度,并随支链PEO含量的增加,分子量的增大而提高;其乳化体积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均随着共聚物浓度的增加、支链PEO含量的增人而增大,随支链PEO分子量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