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9篇
化学   96篇
晶体学   3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61.
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和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反应型阻燃剂1-(2-羟基-3-磷杂菲)丙氧基-4-环氧丙氧基丁烷(1),其结构和性能经1H NMR, 31P NMR, FT-IR和TG表征。以1为封端剂,聚氨酯(PU)为基材,制备了1/PU阻燃复合材料(2),研究了1对2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1的阻燃机理。结果表明:1具有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2燃烧后可形成致密光滑炭层,使点燃时间延长,改善了燃烧熔滴现象。1含量为1%时,21的LOI为27%, UL-94燃烧等级为V-0级。  相似文献   
62.
朱德钦  生瑜  童庆松  王真 《应用化学》2014,31(8):885-891
在转矩流变仪中用熔融接枝法制备马来酸酐(MAH)和苯乙烯(St)接枝聚丙烯(PP)-PP-g-(MAH/St)和PP-g-MAH,将其作为聚丙烯/木粉复合材料的相容剂。 FTIR证实MAH和St单体与PP发生接枝反应。 用SEM和DSC等手段考察两种相容剂对PP/木粉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和结晶性能的影响,探索了各种PP/木粉复合材料加工和力学性能不同的内在原因。 SEM显示,PP-g-(MAH/St)改性木粉比PP-g-MAH改性木粉在PP基体中分散性更佳,木粉与PP的界面更加模糊,相容性进一步改善。 DSC结果表明,PP-g-(MAH/St)改性体系可增强木粉对PP的异相成核作用,提高结晶温度和结晶度。 复合材料的加工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P-g-(MAH/St)改性效果明显优于PP-g-MAH。 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随相容剂用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PP-g-(MAH/St)改性体系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却逐步上升,并在相容剂用量为4.8 g/100 g PP时达到极值。 此时其拉伸强度达40.62 MPa,分别是未改性体系和PP-g-MAH改性体系的1.29和1.17倍;其弯曲强度达45.72 MPa,分别是未改性体系和PP-g-MAH改性体系的1.23和1.59倍;而无缺口冲击强度却在相容剂用量为3.6 g/100 g PP时达到极值13.35 kJ/m2,分别是未改性体系和PP-g-MAH改性体系的1.62倍和1.42倍。  相似文献   
63.
苝酰亚胺接枝纤维素的合成与染料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一种新型苝酰亚胺接枝纤维素材料3,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证明了其结构。 染料吸附实验表明其对所测试的4种染料分子(橙黄G,亮丽春红,亚甲基蓝和结晶紫)均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04、1.21、1.14和0.96 mmol/g。 吸附过程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方程,吸附过程是自发放热的。 在pH值2~12范围内,聚合物3的吸附性能保持基本稳定。 由吸附实验结果推测,静电作用、氢键和π-π堆积均在吸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
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方法在预修饰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的电极基片上制备了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聚酰胺-胺多层复合膜.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光谱、循环伏安法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征了多层复合膜的形成过程; 用循环伏安法表征了该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该复合膜修饰的电极稳定性好, 对亚硝酸盐、溴酸盐的还原以及抗坏血酸的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5.
脱氢偶联反应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构建C-C键或C-杂键的一种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数脱氢偶联反应需要使用化学计量的有毒氧化剂,如PhI(OAc)2、苯醌、Cu(Ⅱ)盐、有机过氧酸或Ag(Ⅰ)盐等.氧气廉价易得,作为脱氢偶联反应中的唯一氧化剂,副产物只有水,不会产生其他有毒副产物,是绿色环境友好的方法.根据催化剂的分类,综述了氧气作为唯一氧化剂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6.
合成了[Ag(L-Phe)]单晶,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a=0.723 3(9) nm,b=0.641 2(8) nm,c=1.016 4(13) nm,β= 106.098(3)°,V=0.451 5(10) nm3Z=2,F(000)=268,R1=0.053 1。Ag(Ⅰ)分别与2个L-苯丙氨酸分子的羧基氧原子和氨基氮原子连接形成二配位结构,并沿a轴形成无限的一维链状结构,该链状结构呈现不太明显的右螺旋构型;采用“线性反应器”合成了一系列(直径为20~60 nm,长度为200 nm~2.2 μm)纳米尺寸,结构与单晶一致的[Ag(L-Phe)]一维链状物,TEM观察了该纳米晶的自组装过程。  相似文献   
67.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单壁碳纳米管(PMOCOPV/SWNTs)复合材料.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证实了在SWNTs表面的包覆层为PMOCOPV.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PMOCOPV/SWNTs复合材料直径为4~7 nm, 其中PMOCOPV包覆层厚度约为2~5 n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的吸收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减小, SWNTs与PMOC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导致荧光量子效率降低. 根据Eg与入射光子能量hν的关系, 拟合了PMOCOPV/SWNTs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Eg逐渐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其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结果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说明PMOCOPV与SWNTs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π-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68.
以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为配体原料合成了两种碱式铕和铽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测试技术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组成,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Tb5L3(OH)3·8H2O和Eu5L3(OH)3·10H2O(L=BPDA),稀土铕(Ⅲ)和铽(Ⅲ)与羧酸根的配位方式主要以桥式配位为主,兼有少量螯合配位。这些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能良好。铽配合物和铕配合物均呈现红色荧光,铽配合物归属于5D47F3跃迁(613 nm)的荧光寿命为491.11 μs,归属于5D47F5 跃迁(544 nm) 的荧光寿命为27.9 μs;铕配合物归属于5D07F2 跃迁 (613 nm) 的荧光寿命为329.5 μs,荧光量子产率为13.05%。  相似文献   
69.
报道了"一锅法"合成含两种桥联链的新型杯[4]双冠醚和双杯[4]冠醚.杯[4]芳烃先与N,N’-乙撑基-二(2-氯乙酰胺)发生"1+1"缩合反应,然后直接加入三甘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继续进行"2+2"缩合反应,合成了含两种桥联链的新型双杯[4]冠醚4.按照相似程序,杯[4]芳烃先后与N,N’-乙撑基-二(2-氯乙酰胺)、溴乙酸乙酯和二乙烯三胺反应,得到含两种桥联链的新型杯[4]双冠醚5.化合物5进一步与异硫氰酸苯酯反应合成带硫脲支链的杯[4]双冠醚6.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与构象经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谱等表征证实.  相似文献   
70.
杯[4]芳烃与N,N′-亚乙基双(2-氯乙酰胺)反应得杯[4]-1,3-氮杂冠醚衍生物(2);2经浓硫酸磺化合成了新型水溶性杯[4]-1,3-氮杂冠醚衍生物(3),其结构经1H NM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探讨了3作为反相转移催化剂对氯化苄和硫氰酸钾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3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