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0篇
化学   183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PR棱镜传感器测量液体折射率的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导了消失波函数的表达式,介绍了衰减全反射现象及SPR传感器测量液体折射率的原理,并利用SPR传感器测量了牛奶样品的反射系数及折射率与脂肪等主要成分含量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2.
菲林B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3的三氯乙酸酸性介质中,菲林B可以定量地将还原型维生素C氧化成脱氢型维生素C,利用脱氢型维生素C在920 nm处有最大吸光度,测定其含量,建立了一种测定维生素C的新方法,并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该方法对维生素C的检出限为0.17 mg/L;线性范围为0.5~10 mg/L,对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RSD<2.31%;回收率为99.7%~101.1%,比2,4-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1.6%。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区宫颈癌组织HPV18和HPV45 E6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四川地区2003~2004年收集的60例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DNA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 E6基因扩增, 获得HPV18和45型E6基因. 序列分析发现, 18型三例E6基因有同样的两处同义突变; 45型两例E6基因发生突变, 一例有两处碱基突变, 另一例发生六处碱基突变, 其中两处涉及氨基酸变化, 均位于E6抗原决定簇区. HPV45型E6基因中134位c→t, 157位c→t, 259位g→t和341位t→c的碱基点突变未见报道. 另外, 该地区HPV18和45型突变株之间存在碱基互变,  它们之间的最小差异比野生型HPV18和HPV45之间的差异小4.05%, 该数值比在非洲发现的突变株的要小很多, 该结果支持HPV18和HPV45可能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胍类化合物是一类有机碱,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于各种动、植物体内.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1~3],取代的胍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理功能,如抗病毒、杀菌、退热等[4].嘧啶类化合物也是一类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有机物,如我们熟悉的胞嘧啶和胸腺嘧啶是构成生物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结构单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领域,如4,6-二甲氧基-2-嘧啶基是磺酰脲类和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的主要活性单元.  相似文献   
5.
应用异烟肼片粉末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并用所建模型对预测集样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应用RBFNN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优于PLS模型,相关系数(r)值由0.99593提高到0.99734,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值由0.00523下降到0.0042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值由0.00614下降到0.00501。  相似文献   
6.
猴头菌寡糖的分离及其结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从猴头菌浸膏中分离出猴头菌二糖和三糖, 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7.
8.
将性能优良的介晶单元氰基联苯基元引入到四硫富瓦烯(TTF)的外围,成功合成了3种新型的液晶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热台偏光显微镜(HS-POM)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实验对3种化合物的液晶相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3种化合物在宽的温度范围呈现单一液晶相,在冷却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结晶现象,而是转化为玻璃态.间隔基长度的变化对液晶化合物相态的影响显著,间隔基较短的化合物呈近晶A相(Sm A),而具有较长间隔基的化合物(1c)呈现六方柱状相.采用密度泛函(DFT)方法计算了化合物1a的电子结构和前线分子轨道密度分布,化合物1a的HOMO轨道上的电子云密度集中在TTF上,LUMO集中在氰基联苯上,说明此类液晶分子为典型的D-σ-A分子.  相似文献   
9.
单细胞成像可在单细胞水平观测目标物位置、 确定目标物含量, 在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 核酸编码扩增技术利用特定分子反应将待测目标识别转化为核酸条码的扩增, 具有探针种类多、 易编程、 反应条件温和及信号放大效率高等特点, 在单细胞低丰度、 高灵敏、 多目标物成像中优势显著, 为理解细胞状态、 探索生命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综合评述了核酸编码扩增在单细胞荧光成像领域的研究进展, 以目标物的编码方式为分类依据, 系统阐述了固定细胞原位成像和活细胞成像中不同目标物编码与扩增成像方式的区别, 并对活细胞成像中多重检测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