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03篇
  免费   3398篇
  国内免费   1851篇
化学   13546篇
晶体学   191篇
力学   1181篇
综合类   88篇
数学   2174篇
物理学   757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407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690篇
  2020年   773篇
  2019年   762篇
  2018年   748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1003篇
  2015年   863篇
  2014年   1094篇
  2013年   1449篇
  2012年   1809篇
  2011年   1858篇
  2010年   1241篇
  2009年   1155篇
  2008年   1253篇
  2007年   1105篇
  2006年   1057篇
  2005年   854篇
  2004年   657篇
  2003年   465篇
  2002年   468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429篇
  1998年   299篇
  1997年   318篇
  1996年   303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231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69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6篇
  1976年   16篇
  1975年   15篇
  1973年   15篇
  1968年   14篇
  1957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1.
先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和二甲肼改性并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备A-171功能化的石墨烯(FG).研究结果表明A-171与GO上的羟基发生了反应,以共价键连接到了石墨烯的表面;FG能在四氢呋喃中均匀分散并且剥离成厚度约为0.9 nm的单一片层,其干燥后表面呈褶皱状.然后将FG与双组分硅树脂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FG/硅树脂纳米复合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热机械分析、拉伸试验等手段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形态与性能,结果表明,与未处理过的石墨烯相比,FG在复合材料中有更好的分散和更强的界面作用.含0.5 wt%FG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硅树脂提高了87.7%,玻璃化温度提高了23.9℃,失重5%时的温度也提高了20.1℃.  相似文献   
912.
制备了CZ及CZ/AL,CZ/AS与CZ/AM(铈锆固溶体与氧化铝的复合氧化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BET)、储放氧(OSC)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样品的晶相结构、比表面、储氧性能及微观结构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Z/AL及CZ/AS都可形成单一稳定的立方晶型结构,氧化铝的掺杂可提高铈锆固溶体的比表面及耐高温稳定性,其中CZ/AS的比表面最高,CZ/AL储氧性能最大。此外,其复合机理表明,Al2O3与铈锆固溶体在纳米级别上的化学复合与纯粹的机械混合相比,前者具有更加稳定的晶型结构、更大的比表面和更好的储氧性能。  相似文献   
913.
通过固相合成方法将聚酰胺-胺树状分子担载于氯球上,对其外围分别用2,4-二羟基苯甲醛和邻羟基苯甲醛进行修饰,再与SnCl2.2H2O反应,形成配体不同的两类树状高分子锡配合物.将此类配合物用作30%的双氧水氧化酮的Baeyer-Villiger反应的非均相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2-金刚烷酮、环己酮、3-甲基-2-戊酮等都转化为相应的酯和内酯,底物的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均较高.对2-羟基苯甲醛、2,4-二羟基苯甲醛和邻羟基苯甲醛修饰的不同类型催化剂催化下的反应进行比较,发现配体对锡的担载量和催化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邻羟基苯甲醛修饰的配合物因具有较高的锡担载量而具有了最佳的催化活性.此催化体系使用环境友好的低浓度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催化反应完成时间短、催化剂在多次重复利用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可回收和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914.
合成了一种含有季铵盐结构的希夫碱型螯合树脂(CPS-DMA-S-HCTA),研究了其对Pb(II)离子的吸附和脱附行为.树脂红外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CPS-DMA-S-HCTA螯合树脂;树脂的热分析结果表明,CPS-DMA-S-HCTA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为205℃,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平衡数据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吸附为放热、混乱度减小的自发过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298 K,Pb(Ⅱ)溶液的初始浓度为600 mg/L时,适宜的吸附pH为5~6,平衡吸附量为96.1 mg/g,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10 min.采用1.5 mol/L的硝酸溶液作脱附剂,脱附率可达98%以上,解吸速率快,10 min左右流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几乎为0 mg/L.经过10次吸附-解吸-吸附研究表明,树脂可重复使用性强.  相似文献   
915.
新一代运载火箭时序仿真系统具有数字电路速度快、集成度高的特点,系统要求发出多路高精度时序、时串信号以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地面测试设备的检查与校准需求,因此信号完整性问题在系统设计中不容忽视。针对仿真系统的典型模块(USB 3.0 Super-speed差分线、FPGA外设数据走线、时钟走线)进行建模分析仿真得出PCB硬件电路设计参数,给出时序仿真系统设计信号完整性问题的抑制和解决方法,优化了板级信号质量,改善系统可靠性、工作连续性和输出精度,可有效提高新一代运载火箭测试效率和测试可靠性。  相似文献   
916.
珍珠层厚度是是珍珠价值最主要的衡量指标之一,目前珍珠层厚度的无损测量方法主要采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和X射线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实际测量时精度较低。在研究X射线测量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珠层厚度测量方法。首先介绍了灰度图像的边缘识别算法和珍珠核、珍珠外圆度拟合算法,其次提出了一种引入对照机制的珍珠层测量算法,最后还对算法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算法的误差可以控制在0.02%以内。实际的测量也验证了本测量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17.
黄娜  马昌凤  谢亚君 《计算数学》2015,37(1):92-102
本文研究了一类大型稀疏Hermitian鞍点线性系统Az=(B E E* 0)(x y)=(f g)=b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其中B∈C~(p×p)是Hermitian正定阵矩阵,E∈C~(p×q)是列降秩.本文分别给出了该系数矩阵正特征值与负特征值界的一个估计式,同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本文所给出的特征值界的估计是合理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918.
Four new (14) and two known (5 and 6) α-pyrone derivative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Alternaria phragmospora, an endophytic fungus from Vinca rosea, leaves.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chemically identified to be 5-butyl-4-methoxy-6-methyl-2H-pyran-2-one (1), 5-butyl-6-(hydroxymethyl)-4-methoxy-2H-pyran-2-one (2), 5-(1-hydroxybutyl)-4-methoxy-6-methyl-2H-pyran-2-one (3), 4-methoxy-6-methyl-5-(3-oxobutyl)-2H-pyran-2-one (4), 5-(2-hydroxyethyl)-4-methoxy-6-methyl-2H-pyran-2-one (5), and 5-[(2E)-but-2-en-1-yl]-4-methoxy-6-methyl-2H-pyran-2-one (6). Compounds 2 and 4 showed moderate antileukemic activities against HL60 cells with IC50 values of 2.2 and 0.9 μM and against K562 cells with IC50 values of 4.5 and 1.5 μ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19.
920.
We demonstrate that surface‐induced dissociation (SID) coupled with ion mobility mass spectrometry (IM‐MS) is a powerful tool for determining the stoichiometry of a multi‐subunit ribonucleoprotein (RNP) complex assembled in a solution containing Mg2+. We investigated Pyrococcus furiosus (Pfu) RNase P, an archaeal RNP that catalyzes tRNA 5′ maturation. Previous step‐wise, Mg2+‐dependent reconstitutions of Pfu RNase P with its catalytic RNA subunit and two interacting protein cofactor pairs (RPP21⋅RPP29 and POP5⋅RPP30) revealed functional RNP intermediates en route to the RNase P enzyme, but provided no information on subunit stoichiometry. Our native MS studies with the proteins showed RPP21⋅RPP29 and (POP5⋅RPP30)2 complexes, but indicated a 1:1 composition for all subunits when either one or both protein complexes bind the cognate RNA.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utility of SID and IM‐MS in resolving conformational heterogeneity and yielding insights on RNP assem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