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2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697篇
化学   1444篇
晶体学   101篇
力学   78篇
综合类   90篇
数学   343篇
物理学   9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添加微量钛铁矿,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制备复合吸附剂,并考察了其对含Cr(Ⅵ)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钛铁矿添加量1.5%、氯化锌浓度3 mol/L、固液比1∶2、活化温度550℃和活化时间40 min时,复合吸附剂碘吸附值可达523.24mg/g,比表面积为285.003 m2/g,相对于不添加钛铁矿的纯污泥吸附剂分别提高了27.95%和43.08%;吸附Cr(Ⅵ)废水研究表明,当pH为1.5、吸附剂用量为4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吸附率可达99.17%,吸附量为12.4 mg/g。  相似文献   
102.
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气体物质在纳米电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经常忽视了气体反应物在催化剂层中到活性位点的传质可能对估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本文以氧电极反应为例,使用薄膜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不同担载量Pt/C电极的氧还原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根据Koutecky-Levich方程求算相同电位下的"表观动力学电流密度"(对Pt活性面积归一化的mA/cm2Pt)或比质量电流(mA/μg Pt)随Pt担载量的减小而增大,说明在估算动力学电流时不能忽略O2在催化剂层中的扩散传质,而气体在催化剂层中的传质与催化剂层的结构、厚度、纳米催化剂的分散度等密切相关.建议在使用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来研究纳米催化剂气体电极反应活性时,首先系统考察担载量、分散度与催化剂层厚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担载量催化剂归一化后的动力学电流密度(或比质量电流)-电势曲线是否重合来验证得到的是否是真实的动力学电流,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3.
建立了新型的解吸附电晕束离子源耦合离子阱质谱法(DCBI-MS),在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及色谱分离的条件下,可快速检测降血压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7种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盐酸塞利洛尔、盐酸贝凡洛尔和卡维地洛.采用一级质谱快速筛选和二级质谱确证的方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测定.各目标物的检出限均低于0.1 mg/L,在0.5~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实验获得的7种β-受体阻滞剂的裂解规律为芳氧丙醇胺类化合物的质谱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与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HPLC-ESI/MS)对比表明,DCBI-MS方法的检测结果可靠.对9种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有1批次中成药检出含有未标示的卡维地洛.结果表明,DCBI-MS法测定单个样品的时间不超过1 min,分析速度快,可以在大批量复杂基质样品中β-受体阻滞剂的筛查和药品品质的在线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建立了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SPE-GC-MS)测定水体中9种环境雌激素:雌酮(E1)、17b-雌二醇(E2)、雌三醇(E3)、4-辛基酚(OP)、4-壬基酚(NP)、双酚A(BPA)、己烯雌酚(DES)、美雌醇(EE3ME)和17a-炔雌醇(EE2)的检测方法,优化了萃取和衍生化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HLB柱回收率较高,衍生化反应的温度为75℃,衍生时间为90 min;本方法对9种环境雌激素的加标回收率为60.5%~126.7%,对应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11.1%,方法检出限为1.08~8.60 ng/L,并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5.
以5-氨基四氮唑(HATz),异烟酸(HPyc)和ZnSO4·7H2O或Zn(NO3)2·6H2O为反应物,在DMF溶剂热条件下分别得到了2个锌(Ⅱ)配位聚合物{[(CH3)2NH2]·[Zn(ATz)(SO4)]}n(1)和{[Zn(ATz)(Pyc)]·0.5DMF}n(2),并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由4-连接(4,4)网络拓扑的[Zn(ATz)(SO4)]nn-二维阴离子层和[(CH3)2NH2]+阳离子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二维波浪层结构。配合物2则是1个二重穿插的4-连接金刚烷拓扑的三维微孔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客体DMF分子填充在孔道内。室温下的固体荧光实验表明,在350 nm的光激发下,配合物1和2分别在为445 nm和458 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6.
N-((3-吡啶基)磺酰基)天冬氨酸(H2L)为配体,采取水热合成的方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M(HL)2]n(M=Co,1;Zn,2;Cd,3)。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它们的晶体同构。1的磁性分析表明,1的Curie常数为4.66cm3·mol-1·K,Curie-Weiss常数为-21.23K;与配体H2L相比,23的发射光谱发生了明显的蓝移,可能归因于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结合球体颗粒交换模型(SPEM)与气-固表面交换模型设计了氢-氘交换反应模型, 采用FORTRAN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模拟, 研究了钯材料粒径、分离柱长度、填料密度、气体流速和温度等因素对氢氘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气体流速, 增大金属材料目数、填料密度、交换柱长, 以及升高温度, 可以提高交换速率;而在满足一维速率方程的条件下, 柱径的大小不影响交换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8.
一种在近红外光谱(NIR)区域高效的量子剪裁现象已在Ca0.8-2x(Ybx Tb0.1Na0.1+x)2x WO4(x=0~0.2)荧光粉中得到证实,该量子剪裁通过吸收紫外线光子发射近红外光子,能量传递包括两个协同过程,分别是WO42-基团到Yb3+离子和WO42-基团到Tb3+离子再到Yb3+离子,Yb3+离子的掺杂浓度对荧光粉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的发光,荧光寿命和量子效率的影响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经计算,量子效率最大达到135.7%。铽与镱共掺钨酸钙的近红外量子剪裁,通过吸收太阳光谱的1个紫外光子到2个1 000 nm光子(2倍光子数增加)的下转化机制实现高效率硅太阳能电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9.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Mn(Hbidc)(2,2''-bpy)(H2O)2]·1.5H2O}n1)和{[Cd(Hbidc)(phen)][Cd(phen)2Cl2]}n2)(H3bi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2,2''-bpy=2,2''-联吡啶,phen=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一维无限zig-zag链结构,可以通过O-H…O和N-H…O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也是一维无限链结构。此外,测试了配合物12的固体紫外吸收光谱和研究了配合物2的固体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10.
The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RTILs) have recently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s solvent alternatives for possibl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industry, particularly in liquid-liquid separations of radioactive nuclides. We investigated solvent extraction of U(V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into a commonly used ionic liquid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imide([C4mim][NTf2]) using trioctylphosphine oxide(TOPO) as an extractant. The effects of contact time, TOPO concentration, acidity, and nitrate ions on the U(VI) extrac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extrac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 based on slope analysis and UV-Vis measurement.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TOPO/[C4mim][NTf2] provides a highly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U(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under near-neutral conditions. When the TOPO concentration was 10 mmol/L, the extraction of 1 mmol/L U(VI) was almost complete( 97%). Both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were much larger than in conventional organic solvents such as dichloromethane. Slop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ree TOPO molecules in [C4mim][NTf2] bound with one U(VI) ion and one nitrate ion was also involved in the complexation and formed the final extracted species of [UO2(NO3)(TOPO)3]+. Such a complex suggests that extraction occurs by a cation-exchange mode, which was subsequently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C4mim+ in the aqueous phase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the extraction percent of U(VI) recorded by UV-Vis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