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391篇
化学   660篇
晶体学   28篇
力学   37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133篇
物理学   6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介绍了一个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分的结构化软件设计方法,以Visual C++6.0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的自主版权的大数据量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系统的算法模块的设计、结构,以及系统实现中采用的关键技术.提出了美国ERDAS图像处理系统在滤波算法的图像边界处理及图像处理后象元值超限处理两方面的不足,同时提出并实现了新的优化方法.实践证明在这两方面的优化更有利于图像分析和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92.
对YBa2Cu3-xFexOy(x=00,01,02 )和YBa2Cu2.8Fe0.2Oy(y=705—653 )系列样品的氧含量、霍尔系数和超导电性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氧含量的变化对样品中载流子的输运和转移及超导电性有重要 影响;适当增加氧含量可以减缓Cu(1)位元素替代对超导转变温度Tc的抑制;在 CuO2面上参与输运的载流子(空穴)浓度是影响样品超导电性的关键因素.从电 荷转移模型出发 ,结合掺杂离子引起的载流子局域化和离子团簇效应,对载流子浓度随掺杂量和氧含量的变 化从微观结构方面进行了讨论.元素替代量的增加或者氧含量的降低(相同替代量的情况下 )都将导致Cu-O链区的有效氧空位增多,导致替代元素的离子团簇效应和载流子局域化效应 趋于增强,这是引起参与输运的载流子浓度下降,进而导致Tc降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氧含量 霍尔系数 载流子局域化 离子团簇效应  相似文献   
93.
本文研究了Pr1.85Ce0.15CuO4-δ(PCCO)中V4 离子替代Cu2 离子后对其超导电性的影响.Pr1.85Ce0.15Cu1-xVxO4-δ(x=0~0.10)电阻率测量结果显示:微量(x≤0.04)V4 离子替代Cu2 离子可以改善样品的超导电性;随着替代量的增加,体系的超导电性逐渐被抑制,x=0.08时超导电性消失.我们主要从样品的微观结构和载流子浓度两个方面的变化分析了V4 替代Cu2 对PCCO超导电性的影响机制.霍尔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替代量较少时,体系中载流子浓度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有助于超导电性的改善,但是当替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晶格畸变程度的增大和顶点氧的出现,抑制了超导电性.  相似文献   
94.
Al2O3陶瓷复合靶抗长杆弹侵彻性能和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DOP(depthofpenetration)实验研究了质量分数为 90 %的Al2 O3 陶瓷复合靶抗长杆弹侵彻性能。实验表明 :随陶瓷厚度的增加 ,以差分效益系数和靶平均阻力表征的陶瓷复合靶的抗长杆弹侵彻性能降低 ;盖板能增强陶瓷复合靶抗侵彻性能。对回收陶瓷和盖板的破坏特征分析表明 :长杆弹对陶瓷复合靶侵彻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侵彻和稳定侵彻两个阶段 ,但对薄靶和厚靶 ,两个阶段在整个侵彻过程中所占比重不同。  相似文献   
95.
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微弧氧化(MAO)制备的含Si、Ca元素的Ti O2涂层(SC),获得钛氢氧钠(Na0.8H1.2Ti3O7)生物活性纳米线结构。化学处理过程中,SC涂料表面出现了Ca、Na元素溶解,Si元素沉积的现象。化学处理后的SC涂层比SC涂料具有更好的吸水性和诱导磷灰石形成能力。这与处理后涂层(SHTO)特殊的纳米结构有关,在模拟体液浸泡过程中更容易形成Ti-OH。同时,钠氢氧钛纳米线的表面形貌、相组成、OH基团以及良好的湿润能力使其更加适合于MC3T3-E1细胞的粘附和增值。  相似文献   
96.
由1,1'-双苄基-3,3'-氧双(亚乙基-2,1)-二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1)和1,1'-双(吡啶-2-甲基)-3,3'-氧双(亚乙基-2,1)-二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2)为配体合成了[Hg(C32H28N4O)](CH3COO)(PF6)2(1)和[NiCl(C30H28N6O)](PF6)2(2),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1是一个罕见的三价态Hg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P21/n的配合物。12中存在O-H…F,C-H…F,C-H…Cl,C-H…π,P-F…π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并以此分别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7.
通过实验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两性表面活性剂(C12BE)浓度及KCl浓度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阴离子型,HPAM)水溶液黏度的影响规律,进而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溶液抗盐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临界缔合浓度CAC时,聚合物溶液黏度变化不大;高于CAC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聚合物溶液黏度急剧增加;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聚合物饱和浓度PSP时,聚合物溶液黏度达到最大值;再加入阴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将导致黏度降低,而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再改变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无机盐KCl对聚合物溶液有双重作用,低浓度KCl促进聚合物溶液黏度升高,高浓度KCl则导致聚合物溶液黏度急剧降低后趋于稳定,在相同KCl浓度下,三种表面活性剂的抗盐能力表现为:SDSOP-10C12BE。  相似文献   
98.
本文采用Reax FF-lg分子反应性力场研究了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和苯并三氧化呋咱(BTF)形成的共晶在冲击波加载下的反应情况。结果发现:冲击波速度为Us=9 km·s-1时,含能分子快速分解。冲击加载在不同方向上时,分解速率不同,冲击波沿X轴方向时分解最快。反应早期主要是N-NO2键的断裂,生成NO2。较大分子质量的团簇会出现在反应前期,随着反应的进行团簇数量增加。整个模拟过程中,主要产物N2的数目有较大波动,28 ps达最大值。冲击波速度对反应后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
采用沉淀法和色谱分离法将渤海某油田稠油分离成沥青质、胶质、剩余分3个组分。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研究了该稠油及各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剩余分中有较少的极性杂原子化合物能被负离子ESI电离,如N_1,N_1O_1,O_1和O_2类,其等效双键数(DBE)较小。胶质和原油中极性化合物有相同的杂原子类型,包括N_1,N_1O_1,N_1O_2,N_2,N_2O_2S_1,O_1,O_2,其中胶质和原油中N_1,O_1,O_2类化合物的DBE-碳数分布图相似。沥青质中富集高缩合度且多杂原子的酸性化合物,如含杂原子N_,S的氧化程度高的化合物(N_2O_1,N_1O_3,S_1O_3)及O_3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易吸附在界面上促进界面张力降低和增强界面膜强度,从而有利于乳状液稳定存在。N_1O_1,N_1O_2,N_1O_3类化合物,N_2O_1类化合物可能分别是N_1化合物,N_2化合物的氧化降解产物;随着氧化降解程度增加,降解产物的极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0.
Anatase TiO2 nanospindles containing 89% exposed {101} facets (TiO2-101) and nanosheets with 77% exposed {001} facets (TiO2-001) were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supports for Pd catalysts. The effects of the TiO2 materials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d/TiO2-101 and Pd/TiO2-001 catalys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 to polymer-grade ethylene. The Pd/TiO2-101 catalyst exhibited enhanced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acetylene conversion and ethylene yield. To understand these effects,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2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H2-TPD), H2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H2-TP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pulse CO chemisorp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The TEM and CO chemisorp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at Pd nanoparticles (NPs) on the TiO2-101 support had a smaller average particle size (1.53 nm) and a higher dispersion (15.95%) than those on the TiO2-001 support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4.36 nm and dispersion of 9.06%). The smaller particle size and higher dispersion of Pd on the Pd/TiO2-101 catalyst provided more reaction active site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d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is supported cataly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