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化学   5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33篇
物理学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由特殊相互作用导致的高分子间的络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茂良  陈俊燕 《高分子学报》1999,198(4):470-476
采用结合物理老化技术的示差扫描量热法(DSC)以及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光谱法(NRET)研究了聚(聚乙烯-co-4-乙烯基苯酚与聚甲基丙烯酸乙酯(PEMA)共混体系的相容与络合行为。对STVPh/PEMA共混体系,当STVPh中的OH基团含量仅为1mol%时,即可实现相容。随OH基含量继续增加,共混体系的Tg值上升并逐渐接近和高于Fox方程计算值,玻璃化转变区域逐渐变窄,NRET能量转移效率远高于普  相似文献   
172.
采用结合物理老化技术的示差扫描量热法( D S C) 以及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光谱法( N R E T) 研究了聚( 苯乙烯 co 4 乙烯基苯酚) ( S T V Ph) 与聚( 苯乙烯 co 4 乙烯基吡啶)( S T V Py) 共混体系在本体中的相容与络合行为.当 S T V Ph 中 O H 含量为3 ,6 ,9 m ol % 时,可以分别与吡啶基含量是25 ,50 ,75 mol % 的 S T V Py 实现相容, O H 含量更高时还可进一步形成络合,表现为远较 Fox 方程预示值高的 Tg 和窄的转变温度区间.此外,还讨论了浇膜溶剂对相容与络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3.
在眼内入射光安全的前提下,由于眼轴长度测量时角膜表面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2个反射面的反射率相差较大,反射的光信号强度属于微弱信号范畴。为了能够去除噪声,快速提取该信号的峰值用于眼轴长度起止点计算,采用PIN光电二极管接收微弱光信号并配合I-V转换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及后级处理电路搭建了一套弱光信号检测系统。实验采用ZIESS模拟眼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检测系统最小能探测到0.77 nW左右的微弱光信号,最大光电转换能力可达4.5×108 V/W,信噪比达到9 dB以上,测得眼轴长度结果与实际值最大存在0.05%的误差。系统具有低噪声、高增益、大动态范围等优点,为实现眼轴长度精准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74.
甲醇水相重整制氢原位还原苯乙酮制备α-苯乙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液相状态下,吸热的甲醇水相重整制氢反应和放热的苯乙酮液相加氢反应可使用相同类型的催化剂,并在相近的反应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据此,提出利用甲醇水相重整制氢原位还原苯乙酮制备α-苯乙醇,将两个反应偶合形成一种新的苯乙酮加氢还原方法,即苯乙酮液相原位加氢还原法.通过这种偶合,在Raney Ni催化剂作用下实现了羰基的高选择性还原(α-苯乙醇选择性可达95%),同时水相重整过程中甲醇的转化率和氢的选择性也得到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条件是影响苯乙酮原位加氢反应性能的重要因素;优化反应的温度、压力、苯乙酮浓度和原料配比可以提高甲醇水相重整制氢选择性和羰基加氢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5.
中药材产地对中药材品质与安全有直接影响。从生物学角度,中药材是物种受特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药材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水文等生态因素与其生长发育和品质唇齿相关,并带有地域信息的指纹特征。近年来,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药材资源需求量的激增,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药材产地难以区分和溯源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以国内4个省份5个主产区的75份艾叶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FTIR法进行红外特征分析和数据挖掘,通过比较多种光谱信号预处理方法(如高斯滤波、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换、一阶/二阶导数等)和多种模式识别技术(如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 K-最近邻算法、贝叶斯算法、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等),探索适合艾叶产地溯源的计量学方法。结果表明,K-最近邻算法、贝叶斯算法及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3种模式识别效果最为理想,测试集的正确率均为100%。基于运行时间、鉴别正确率与模型稳定性综合考虑,最终确定K-最近邻算法是艾叶产地鉴别的最优方法。整体来看,红外光谱指纹技术结合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用于艾叶的产地溯源,研究结果为艾叶的道地性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