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化学   117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19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41.
测量了α粒子与类弹产物的关联,得到的α粒子符合能谱呈现出类弹、类靶相继发射的特征;α粒子与类弹产物12C的关联表明了弹核破裂(break-up)机制的存在.在类弹产物探测方向附近,观察到核的阴影效应.  相似文献   
242.
研究了水溶性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对含有双苯环的芳香席夫碱的荧光增强作用.发现除介质酸度外,双苯环客体间的距离是决定荧光增强程度的重要因素.当双苯环间隔3~4个原子时,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明显增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的这种特殊的立体选择性表明,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荧光识别手段,并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应用于荧光增敏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3.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clay minerals from the working area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multiple methods,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 infrared absorption, DTA and TG, TEM and SEM, Mossbauer spectrometry,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and wet chemical analysis. Cookeite was discovered in the area for thefirst time. The determination of REE, Li, Nb, Ta and Sc in various ores and rocks as well as in variousclay mineral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and the cation exchange experiments (soaking experiments) carried outin various electrolyte solutions and designed for judging whether Li is in adsorption state indicate (i)clay minerals contain highest REE, and (ii) Li exists mainly in its own mineral-cookeite.  相似文献   
244.
含磺酸基的聚硅氧烷类光致变色液晶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氮化反应合成了末端为磺酸基的刚性基元,再经过取代、加成、酯化反应最终合成了偶氮苯类聚硅氧烷液晶。通过UV表明其具有类似小分子的光致变性。并用POM、DSC对其液晶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近晶A型液晶,相变区间为191.04—274.95℃,液晶范围较宽,有望作为光控开关和新型信息存储材料。  相似文献   
245.
陈文豪  杜磊  殷雪松  康莉  王芳  陈松 《物理学报》2011,60(10):107202-107202
为了表征PbS薄膜光导红外探测器的材料缺陷,详细推导了1/f和产生-复合(g-r)噪声物理模型,并由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利用1/f噪声与表面缺陷关系,计算了不同偏压下表面陷阱密度. 得到该值随偏压升高而增加,由此得出1/f噪声与所加偏压成正比变化,与实验测试结果相一致. 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了g-r噪声与深能级缺陷特征参量的关系,提出由低频噪声表征缺陷激活能、简并因子、俘获截面等缺陷参数的方法.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1/f噪声')" href="#">1/f噪声 噪声')" href="#">g-r噪声 缺陷  相似文献   
246.
研究ω-氯甲基长叶烯与不同硫氰酸盐的取代反应,选择性合成了含长叶烯结构的ω-硫氰甲基长叶烯和ω-异硫氰甲基长叶烯,采用FTIR、UPLC-QTOF/MS、1H NMR和13C NM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 表明,硫氰酸盐类型和反应体系对产物的选择性有较大影响.在60℃加热搅拌条件下,硬酸型阳离子K+、Na+和NH4+...  相似文献   
247.
用复合酶法对大蒜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考察了不同浓度沉淀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多糖提取得率为指标,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总糖含量,采用正交实验确定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和果胶酶的最佳配比,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复合酶提取大蒜多糖的最佳工艺;分别用羟基自由基(·OH)和1-二苯基-2-苦基肼基(DPP...  相似文献   
248.
嵌段聚酯型聚脲氨酯弹性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红外光谱法对基于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乙二胺(ED)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分子量分别为1975和1228)的嵌段聚脲氨酸(PUU)弹性体进行了研究。首先归属了PUU的红外吸收谱带,并对前人已经归属过的1600、1317、1520和1230cm^-1谱带提出了新的看法。氚化和变温技术的使用为上述红外谱带的归属和氢键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氢键化主要发生在硬段聚集区中,少量的氢键在软、硬段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由此推断PUU材料是相分离的。  相似文献   
249.
氘化聚酯型聚脲氨酯弹性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红外光谱法对基于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乙二胺(ED)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的嵌段聚酯型聚脲氨酯(PUU)弹性体及其氚化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氚化反应对PUU中涉及PUU中涉及氢键化N-H振动红外吸收光谱带的影响较大,受氚化影响较大的那些谱带分别在3332,3190,1600,1539,1317,1257和1230cm^-1附近。另外也发现不同硬段含量和不同聚酯软段分子量的PUU受氚化影响的程度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50.
多年来的实验结果表明,多数亚硝基化合物(NCC)是明显致癌的,有些是强烈致癌的。NCC是一种间接致癌剂,需要通过代谢而发挥致癌作用。一般认为NCC在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经代谢α-位羟基化,脱去一侧烃基形成具有亲电活性中心的烷基重 氮化合物作为"最终致癌剂"并烷化DNA而引发癌症[1]。但是单纯用α-位代谢的活性未能满意地解释NCC的结构变化对其致癌活性的影响。我们实验室将"双区理论"的观点应用于NCC致癌机理的研究,提出了NCC经代谢形成具有两个亲电活性中心的最终致癌剂,在DNA互补碱基对间形成横向交联而发挥致癌作用的观点,用模式识别方法对153种当时已有动物致癌活性试验数据的NCC进行5级致癌强度分类,得到了判对率为97.3%的良好一致性。并且提出,在单氧酶作用下,NCC羟基化的β-位或有邻基参与作用的γ-位可以作为第二个亲电活性中心[2-3]。这一观点不仅在结构致癌活性关系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所证实[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