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化学   46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28篇
物理学   23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ree-factor orthogonal design(OD) of Er~(3+)/Gd~(3+)/T(calcination temperature)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luminescent intensity of Na Y(Gd)(MoO_4)_2:Er~(3+)phosphor.Firstly,the uniform design(UD) is introduced to explore the doping concentration range of Er~(3+)/Gd~(3+).Then OD and range analysis are perform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UD to obta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quence an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Er~(3+),Gd~(3+),and T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range.The optimum sample is prepared by the high temperature solid state method.Photoluminescence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of the optimum sample are detected.The intense green emissions(530 nm and 550 nm) are observed which originate from Er~(3+)~2H_(11/2)→~4I_(15/2)and~4S_(3/2)→~4I_(15/2),respectively.Thermal effect is investigated in the optimum NaY(Gd~(3+))(MoO_4)_2:Er~(3+)phosphors,and the green emission intensity decreases as temperature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12.
基于理论计算,我们报道了Td对称性的[Pd4(μ3-SbH3)4(SbH3)4]团簇及一系列类似物的结构与成键。成键分析表明:每个Pd原子都是sp3杂化,其10个价电子与四个配体提供的8个价电子,满足18电子规则。并且,每个Pd原子与四个桥连的SbH3配体可以形成四个离域的四中心两电子超级σ键或八中心两电子键。一方面,根据超原子网络模型,这个钯团簇可以描述成四个2电子的超原子网络。另一方面,凝胶模型表明,它可以合理化的作为电子组态是1S21P6的8电子超原子。与此同时,d10d10闭壳层相互作用在稳定Pd4四面体结构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Td对称性[Pd4(μ3-SbH3)4(SbH3)4]团簇表现出高度稳定性,具有充满的电子壳层,大的HOMO-LUMO带隙(2.84 eV)以及负的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值。此外,基于[Pd4(μ3-SbH3)4(SbH3)4]结构与成键模式,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稳定的类似物,其有可能被实验合成出来。  相似文献   
113.
采用均匀沉淀法,通过改变稀土离子与尿素的量比成功合成了粒径分别为80,55,40 nm的Y_2O_3∶Eu~(3+)纳米球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发光光谱对不同尺寸纳米球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质做了分析,对Y_2O_3∶Eu~(3+)纳米球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Judd-Ofelt理论,利用Eu~(3+)的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等数据,计算了5D0→7FJ能级的辐射跃迁速率和荧光分支比,计算得到Y_2O_3基质材料的折射率为1.80以及不同粒径样品的光学跃迁强度参数。最后分析了5D0能级荧光发射与温度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果证明了荧光温度猝灭行为符合Crossover过程,并通过阿伦尼乌斯公式非线性拟合获得了激活能,粒径为80,55,40 nm的Y_2O_3∶Eu~(3+)纳米球样品的活化能分别为0.201,0.193,0.200 eV。  相似文献   
11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Eu3+掺杂的钛酸钇晶态发光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薄膜的结构和结晶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薄膜的发光性质开展了测试和研究。XRD结果表明,薄膜包含立方相YxTi1-xO1-0.5x晶粒,该晶粒属立方晶系,Fm3m(225)空间群,晶胞参数a=0.530nm,晶粒尺寸约为17nm。荧光光谱表明,Eu3+掺杂的YxTi1-xO1-0.5x薄膜显示了强的红光发射,其中Eu3+5D07F2超灵敏跃迁为最强一组。紫外氙灯、准分子激光器、汞灯等是这种发光薄膜的有效激发源。  相似文献   
115.
标量衍射理论的非傍轴近似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当光束束腰(或衍射孔孔径)可与波长相比拟或光束具有较大的发散角时,傍轴近似不再成立.在标量瑞利.索末菲衍射积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衍射场的非傍轴近似解,并详细分析了解的有效性.以平面波圆孔衍射为例,对衍射场的精确解、非傍轴近似解以及菲涅耳近似解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非傍轴近似对微小孔衍射非常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116.
应用修正的无序诱导散理论模型讨论了玻璃陶瓷(PbF2 WO3 GeO(PWG)中的喇曼耦合系数对Raman散射过程的影响。虽然普遍认为喇曼耦合系数是随频率而变化,但实际上它是空间相关函数的Furier分量,因此,严格地讲喇曼耦合系数是随动量(波矢q)而变化的,因而,玻璃陶瓷中的喇曼耦合系数描述了在Raman散射过程中发生在玻璃陶瓷中的动量交换相互作用。对于PWG中热活性拓动态的光谱分布曲线分析说明:指数衰减关系的卷积定性地表示了这个耦合系数。证明了简谐势与耦合系数有关的空间相关函数之和给出了非常类似于双阱势的畸变谐函数,根据弛豫模行为讨论了结合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7.
在能量传递型激光制冷中,对于非均匀线宽比较窄的情况,引起最大制冷效率的激发光频率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大制冷效率与温度呈三次暴的关系。对于非均匀线宽比较宽的情况。随着温度的降低,最佳激发光频率与非均匀线形的中心频率差越来越大,并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拉大它们间的距离。由能量传递机制所引起的荧光制冷最大效率也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越来越低,并在最后趋于零。它们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规律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8.
能量传递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供体(D)—受体(A)间传递速率静态分布的模拟,得到了静态能量传递情况下D的发光衰减曲线,与Inokuti-Hirayama模型结果一致.模拟并讨论了D—D传递与D—A传递相关和非相关情况下D—D传递对D发光衰减的影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9.
陶瓷厚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制了以四元系组分PMN-PT-PFN-PCW陶瓷厚膜为绝缘层的无Y2O3介质层和有Y2O3介质层两种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并对陶瓷厚膜的制备民厚膜厚度等对陶瓷厚膜电致发光器件电致发光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0.
陈宝玖  孔样贵 《发光学报》1999,20(4):300-304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Tm^3+、Yb^3+共掺杂的多氟化物调整碲酸盐(MFT)玻璃材料,其组份为50TeO2-14.PbF2-10AlF3-10BaF2-10NaF-0.1Tm2O3-5Yb2O3。测量了该玻璃系统的Raman散射光谱,在970nmLD激发下裸眼可以观察到很强的蓝色我,光谱测量证实这个蓝色发射(476nm)来源于^1G4→^3H6的跃迁,同时,还有两个较弱的红色发射源于^1G4→^3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