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1篇
化学   113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27篇
物理学   10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研究从偏差系统出发,利用干扰信号的二阶差分进行最优预见伺服系统设计的方法.这种设计方法适用于有输入时间滞后的线性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32.
针对现有电耳侦听、轴承油压、振动间隙、负载功率、气压差等磨矿机装载量测量法不能真正解决磨矿机胀肚问题,创新地运用激光测距仪,在排浆口激光沿筒体轴线立面射向机内料面测距,根据机内矿料三维运动形态,设计获取静动态装载量与料高间稳定对应关系的测量方法,并设置过滤原则排除料雨干扰,实现磨矿机内料直接测量,为磨矿作业的节能降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3.
利用磁控溅射分层制备Ag和SiO2薄膜,通过快速热处理,使Ag颗粒富集在复合薄膜的表面.研究了Ag膜层厚度、退火时间、退火温度和退火方式对Ag颗粒形貌的影响,以及Ag颗粒致密度对其共振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每层Ag膜的厚度,可有效控制Ag颗粒形貌.当每层金属为2 nm、退火温度为500 ℃时,形成的颗粒粒径大小均匀且致密度较高.通过间断退火可有效降低Ag颗粒的粒径.发现Ag颗粒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并没有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明显降低,甚至提高.这和以往的报道不同.通过深入研究金属颗粒表面等离子体产生机理,发现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增强的原因是致密度较高的颗粒表面能级与费米能级差值较大,Ag颗粒内部的电子向颗粒表面迁移越多,形成新的费米能级E'F的电子数就越多,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就越强.最终得出了金属颗粒共振吸收不单纯依赖于金属粒径、和颗粒的致密度也有很大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4.
研究具有局部记忆阻尼弱耦合梁-弦系统.首先在合适的假设条件下,应用线性算子半群理论证明了系统的适定性;进而运用线性算子半群的频域定理证明了具有局部记忆阻尼弱耦合梁-弦系统的能量是一致指数衰减的.  相似文献   
135.
使用2,2’-二硫代二苯甲酸和2,2’-联吡啶(2,2’-bipy)、硝酸铜在水热条件下发生的原位反应合成了一个铜配合物,即[Cu2(C14H8O4S)2(C10H8N22](1)(C14H8O4S=2,2’-二羧苯基硫醚,C10H8N2=2,2’-联吡啶);然后又利用2,2’-二硫代二苯甲酸和菲咯啉(phen)、氯化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个钙配合物,即{[Ca(C14H8O4S2)(C12H8N22]·(H2O)2}n2)(C14H8O4S=2,2’-二硫代二苯甲酸根,C12H8N2=菲咯啉),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稳定性、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由2,2’-二羧苯基硫醚配体连接形成了一个双核的化合物,通过氢键和氮杂环之间的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2由二硫代二苯甲酸配体桥联形成了一个一维链状结构,通过氢键和氮杂环之间的ππ作用也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并且,对这2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6.
Barraud等将具有两亲性的长链取代基接到苯环的对位上,制备了四[对-氧代(2-山?酸乙酯基)]苯基卟啉,具有较好的成膜性能,我们按其方法合成了两个高价过渡金属Ag(Ⅱ)、Cd(Ⅱ)的四[对-氧代(2-山?乙酯基)]苯基卟啉配合物,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π-A曲线及LB膜的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 所用试剂三氯甲烷、吡啶、乙醚、丙酸等使用前蒸馏,山?酸、醋酸银、醋酸镉均为分析纯。仪器为UV-3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FTS-20型红外光谱仪;JES-FE 3AS型顺磁共振  相似文献   
137.
 纳米(nm),它与米、厘米、毫米一样,是几何大小的量度单位,1nm=10-9 m,约等于4~5 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最早提出在纳米尺度上进行科学研究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59 年,费曼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召开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所做的演讲《底部还有很大空间》中提出:能够用宏观的机器来制造比其体积小的机器,而这较小的机器还可能制备更小的机器,这样一步一步达到分子限度。  相似文献   
138.
聚氯乙烯(PVC)是一种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通用树脂,但其脆性大、热稳定性差、加工性能不佳等,需要进行改性。通过用热塑性弹性体(TPE)对PVC进行共混增韧改性,可得到高性能的PVC复合材料。共混改性为PVC增韧改性的最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了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共混体系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同时对影响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139.
使用二维多群辐射扩散流体力学程序LARED-S, 模拟研究DD冰贯穿性缺陷在方波驱动DD冷冻靶内爆过程中的演化行为及其对内爆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 DD冰层贯穿性缺陷显著降低DD冷冻靶内爆的中子产额, 二维模拟产额仅为一维结果的23.8%。DD冰层贯穿性缺陷使靶丸CH(Si)的烧蚀层生成大幅度的尖钉, 穿透到芯部热斑区。在中子bang-time时刻, 热斑区混入了487 ng的烧蚀物质, 使芯部韧致辐射漏失功率相对一维理想内爆显著升高, 离子温度与DD核反应速度相应降低。同时, 高密度的烧蚀层尖钉把DD热斑推离球心, 显示明显的P1不对称性, 而且高温热斑具有定向流动速度, 降低了内爆动能转化为热斑内能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0.
A compact in-fiber refractive index (RI) sensor based on a step index multimode polymer optical fiber with a micro-hole drilled by a miniature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is present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and RI over a large operating range from 1.335 to 1.475 and a sensitivity of 36 071.43 mV/RIU (RI unit) are f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and the RI of the hole depends on the micro-hole’s diameter and depth. The RI sensor developed in this letter is low-cost, easily fabricated, and capable of continuous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