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化学   4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惠  蓝文广  林位株  莫党 《中国物理》1996,5(9):662-669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systematic studies of photoiuduced exciton bleaching dynamics in the polymers with nondegenerate ground state, such as polydiacetylene, polythiophene and polyaniline. From a three-level model, the photoexcitation and relaxation of the exciton bleaching in the polymers are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iton bleaching decay is composed of two components, the fast component and the slow component. For the fast component, the speed of exciton bleaching decay depends on the way in which the excitons relax. When the relaxation of the exciton to the ground state is dominant, the polymers exhibit an ultrafast initial bleaching relaxation; when the relaxation of the exciton to the self-trapped exciton state is dominant, the polymers exhibit a slower initial bleaching relaxation than that in the former case, For the slow component, the exciton bleaching decay is due to the relaxation of the self-trapped excitons to the ground state. Using femtosecond time-resolved pump-probe technology, we measured the relaxation dynamics of the photoinduced exciton bleaching in the emeraldine base form of polyaniline. Fitt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fast component arises from the relaxation of excitons to the ground state (~100fs) and the slow component arises from the relaxation of self-trapped excitons to the ground state (~30 ps).  相似文献   
32.
聚马来松香乙二醇酯Cu(Ⅱ)配合物固定化漆树漆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聚马来松香乙二醇酯(MEEP)Cu2 、Ni2 、Ca2 和Mg2 金属离子配合物,并分别以4种配合物为载体固定化漆树漆酶,初步探讨了反应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考察了固定化酶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5℃条件下,漆树漆酶的最佳固定化时间为16h;MEEPCu2 配合物固定化酶的固定化结果较好,重复使用6次后,酶相对保留活力为55.0%;该固定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pH值范围为5.89~9.23,固定化漆树漆酶具有比游离酶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广泛的pH值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3.
利用三明治电池和伏安法测试了不同制备条件的Nafion基氧化还原聚合物膜在空气中的电荷传输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混合适量聚乙二醇(PEG)的Nafion基金属联吡啶配合物{Nafion[M(bpy)2+3, PEG](M=Ru, Fe)}膜的表观电荷传递扩散系数(Dct)达到10-6-10-7 cm2·s-1 , 电子或空穴迁移率(μ)达到10-4-10-5 cm2·V-1·s-1. 在导电玻璃(ITO)电极与Nafion基氧化还原聚合物膜界面引入一层导电聚苯胺(PANI)后, 降低了其接触电阻, 使氧化还原聚合物膜的Dct提高至10-5-10-6 cm2·s-1, μ提高至10-3-10-4 cm2·V-1·s-1, 且工作电流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 该固态氧化还原聚合物膜的性能比较稳定, 在空气中放置30天后其Dct和μ降低得很少.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手性胶束及混合胶束的出现,使得胶束在模拟酶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胶束作为酶的一个简单模型,可催化多种复杂有机反应,已有的胶束催化有机反应大多数与生化反应有关,如酯的水解反应等,胶束催化碳负离子反应的研究却很少,非离子型胶束催化的碳负离子反应就更少,本文报导用聚乙二醇类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来  相似文献   
35.
提出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水产品中甲氨基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方法。取水产样品5.00 g,用12.5 mL乙酸乙酯超声10 min,振荡15 min,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上清液并用乙酸乙酯定容至25 mL。取0.5 mL上述溶液,于45℃氮吹至干,残渣用80%(体积分数)乙腈溶液1 mL溶解,超声后用乙腈饱和正己烷溶液2 mL液液萃取净化。净化后的下层溶液过0.22μm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在Atlantis T3色谱柱上分离,以不同体积比的乙腈和5 mmol·L-1甲酸溶液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的质量浓度在0.01~2.0μg·L-1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测定下限(10S/N)为0.5μ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4.3%~99.9%,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7.0%。方法用于分析50个实际样品,仅1个进口鲑鱼检出甲氨基阿维菌素,检出量为20.7μg·kg-1。  相似文献   
36.
在利用激光散斑法测盐水溶液浓度时,光束透过溶液时会产生不同的纵向位移,但散斑计量对纵向位移不敏感.因此重新设计光路将纵向位移转化为横向位移,实现了溶液浓度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37.
侯晓光  郭德强  何焰蓝 《物理实验》2006,26(2):42-43,47
通过对逆风车进行受力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其逆风行驶的可行性,并成功制作了能够逆风行驶的模型车,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8.
邓正才  康强  丁道一  何焰蓝 《物理实验》2007,27(12):21-23,26
介绍了磁铁式弦振实验仪的测量机理和信号处理方法.在激振信号作用下,磁铁式弦振传感器的钢弦因受洛伦兹力而变形并作横向振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得到同频率的感应电势,根据钢弦振动的频率可算出传感器受力和变形.  相似文献   
39.
钙钛矿结构的NaNbO3具有光催化分解水和降解有机物的性能,但其禁带宽度为3.40eV,因此仅具有紫外光响应.为了实现其可见光响应,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讨了A位(Ag+)掺杂和B位(Sb5+、V5+)掺杂对NaNbO3的电子结构和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Ag+后,O 2p轨道和Ag 4d轨道杂化进而导致价带位置上移.掺杂Sb5+后,Nb 4d轨道和Sb 5s5p轨道杂化,导致导带位置下移.掺杂V5+后,Nb 4d轨道和V 3d轨道杂化,也导致导带位置下移.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通过A、B位掺杂NaNbO3实现其光吸收红移的机制,本研究对通过掺杂调控NaNbO3光催化材料的光吸收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针对铁粉置换沉积海绵铋所得铋粉品位较低的缺点,本工艺采用铁片置换海绵铋,铁片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直流微电流作用,电流密度5×10-3 A/cm2,温度40℃,所得海绵状铋粉品位在90%以上.通过置换过程的宏观动力学研究表明,其置换过程符合一级反应速率规律,活化能Ea=13.72 kJ/mol,反应速率方程为v=3.2470 ×c(Bi3+)exp(-13720/RT),置换过程的控制步骤为扩散控制.电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微电流作用很好的促进了置换过程,且置换海绵状铋粉品位高,杂质少,尤其铅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