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39篇
化学   208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59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68篇
物理学   3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722.
毛细管电泳中的毛细管区段灌注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永光  夏之宁 《化学通报》2004,67(8):594-598
毛细管区段灌注是一种随手性毛细管电泳、亲和毛细管电泳和胶束电动力色谱-质谱发展而产生的实验技术。由于它能消除采用以上方法时遇到的缓冲溶液对检测的影响。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区段灌注技术的原理,区段灌注技术在手性毛细管电泳、亲和毛细管电泳和胶束电动力色谱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区段灌注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本文还对由区段灌注技术发展而来的逆流毛细管电泳、液相预柱毛细管电泳、多步配体进样等实验技术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723.
中能强子与核的散射研究发现,400MeV以上似乎普遍存在着截面理论值偏低的现象,例如,质子-核(PA)散射、π介子-核(πA)散射、k分子-核(kA)散射的微分戳面传统理论值比实验结果约低20%.引入相对论动力学可使PA散射理论结果大为改善。然而,在核子层次上的各种修正对介子-核散射的理论结果改善甚小.人们正在从更深入的非核子自由度寻找原因.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hadron-scattering cross sections ina wide range of nuclei in the intermediate-energy region (above 400MeV) have revealed obvious discrepancies with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about 20% lower than the datafor hadronic probes such as proton,pion and kaon. For proton-nucleus sacattering, a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 may significantly be improved by introduction of relativistic dynamices. For meson probes, however...  相似文献   
724.
基于流体力学方程组,对长高比 腔体内混合流体对流中缺陷源摆动的对传波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当分离比 时,缺陷源摆动的对传波的缺陷源由两个对流圈同时被拉长同时被分裂后形成.对传波的存在区间为 ,对传波的摆动周期较小并且基本都稳定在 .对传波的摆动幅度较小并且几乎不随着相对瑞利数 变化.当 时,对传波的缺陷源下方対流圈轴线与缺陷源移动方向保持一致,没有对传波分支产生.对传波的缺陷源上方存在多个与缺陷源移动方向几乎垂直的対流圈的轴线,存在对传波分支,在对传波分支上出现间歇性的缺陷.从而形成具有单侧缺陷的缺陷源摆动的对传波.对传波的存在区间为 .对传波的摆动周期为 并且随着相对瑞利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传波的摆动幅度较大,并且随着相对瑞利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25.
不同控制角下附加圆柱对圆柱涡激振动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威霖  及春宁  许栋 《力学学报》2019,51(2):432-440
在弹性支撑的圆柱周围布置直径更小圆柱会影响剪切层发展以及旋涡脱落,进而改变其涡激振动状态.通过不同的布置形式和附加小圆柱个数可以实现对圆柱涡激振动的促进或抑制.激励更大幅值的振动可以更好地将水流动能转化为可利用的机械能或电能,抑制其振动则可以实现对海洋平台等结构物的保护.采用基于迭代的嵌入式浸入边界法对前侧对称布置两个小圆柱的圆柱涡激振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系统仅做横向振动,其中基于主圆柱直径的雷诺数为100,质量比为2.0,折合流速为3~11.小圆柱与主圆柱的直径比为0.125,间隙比为0.125.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控制角范围内(30°~90°),附加小圆柱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圆柱涡激振动的状态.当控制角较小(30°)时,附加小圆柱对主圆柱的振动起抑制作用;当控制角为45°~60°时,圆柱的振动分为涡振和弛振两个阶段,在弛振阶段,圆柱振幅随折合流速增加而持续增加;当控制角较大(75°~90°)时,附加小圆柱的促进作用随着控制角增加而减小.进一步地,结合一个周期内不同时刻旋涡脱落以及圆周压强分布,解释了附加小圆柱对主圆柱涡激振动的作用机制.应用能量系数对圆柱系统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弛振阶段由流体传递到主圆柱的能量系数随折合流速的增加逐渐下降,旋涡结构的改变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26.
阴影形状、偏转测量和光度立体法等多种手段都能得到场景的法线场,需要进一步重建才能获得高度场,因此由法线场重建场景的深度信息值得研究。提出一种由离散法向量恢复高度场函数的方法。首先,基于离散几何的原理,逐行估计场景的行高度值;然后计算少量列高度;最后根据列高度值,逐行调整各行的高度平均值,得出整个场景的高度分布,其中在估计行高度值与列高度值的过程都运用了最小二乘法。该方法由于减少了优化的数据量,不需要大型的矩阵运算和运算内存,并且对于物体表面连续并且光滑的曲面会有较好的效果。实验表明,该方法对曲面连续突变较少的场景的深度恢复较好,但对于突变较多的场景,所恢复出的高度会有横条纹。  相似文献   
727.
石墨烯纳米带是宽度为纳米尺度的石墨烯条带,根据其边缘构型的不同可以分为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和扶手型石墨烯纳米带.纳米尺度导致的量子限域效应和边缘构型引起的边缘效应能够调节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打开石墨烯的带隙.而且,石墨烯纳米带具有极大的长宽比和极高比例的边缘原子,为通过结构裁剪实现功能定制提供了无限可能.这些几何和电子结构特性使得石墨烯纳米带在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比石墨烯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因此,石墨烯纳米带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纳米材料领域的热点.基于此,本综述首先介绍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结构和性质,全面介绍了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方法,相应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两部分:(1)自上而下法:通过等离子体、离子束、扫描隧道显微镜和金属纳米颗粒对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进行刻蚀和切割,制备石墨烯纳米带.该方法面临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提高刻蚀和切割精度.(2)自下而上法:利用含碳前驱体,如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气体以及碳化硅等,制备石墨烯纳米带.该方法利于实现原子精度的结构控制,尤其是化学气相沉积法有望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最后展望石墨烯纳米带研究的挑战和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发展,石墨烯纳米带必将成为一...  相似文献   
728.
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基于保偏光纤双折射特性的函数波形信号发生器。发生器采用正弦微波信号调制连续光波,光波经45°偏振控制后耦合进入保偏光纤,利用光纤双折射特性在快慢轴两个正交光场分量间引入可控时延差,经光电检测后的光电流表达式可由傅里叶级数余弦谐波项构成,结合宽带90°电桥亦可获得傅里叶级数正弦谐波项构成,因此模型具备可调谐函数波形输出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发生器三个变量,即偏压相移φ、调制系数β和时延差τ,可对傅里叶级数各谐波系数进行灵活调控。分析并讨论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光学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当限定均方根误差(RMSE)≤5%,可获得0~30%可调顶边梯形波和20%~80%可调对称三角波。  相似文献   
729.
高效铜基薄膜太阳电池通常采用无机n型半导体材料CdS作为缓冲层,因此,缓冲层与吸收层之间的界面质量和能带匹配对载流子的收集利用至关重要.在优化CdS基础工艺的基础上,在含硫气氛下对硫化镉/铜基薄膜异质结进行退火的策略进一步提高CdS薄膜质量,并将其应用到铜基太阳电池,调控铜基薄膜电池p-n异质结能带匹配.研究表明, CdS薄膜在含硫的惰性气氛中退火可以有效提高CdS薄膜的结晶质量并抑制CZTS/CdS异质结界面的非辐射复合,器件的开路电压得到大幅提升,最高可达718 mV.在器件效率方面,基于溅射法的CZTS太阳电池效率从3.47%提升到5.68%,约为不退火处理的2倍.该研究为铜基薄膜太阳电池器件实现高开路电压提供了可靠的工艺窗口.同时,有力地说明了退火气氛选择对于CdS质量以及CZTS/CdS异质结能带匹配的重要性,除了界面互扩散以外,对薄膜材料组分及其结晶性等均实现了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