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6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786篇
化学   1405篇
晶体学   58篇
力学   364篇
综合类   135篇
数学   396篇
物理学   101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8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62.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一氧化碳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及实验证明CO饱和血与正常血一阶导数的振幅高度比为一常数。将CO中毒检血氨稀释液取一半通CO至饱和,与另一半分别加入Na_2S_2O_4后在500~600nm测定一阶导数光谱在579nm处量出振幅值经计算可得CO在血中含量。  相似文献   
63.
合成了新型手性Salen配体(H3L)及新型手性Salen双核锌配合物(主体).通过研究主体对咪唑类客体及氨基酸酯类客体的分子识别行为,测定了这些配位反应的缔合常数.主体对咪唑类客体分子识别的缔合常数顺序为:K(Im) >K(2-MeIm) >K(2-Et-4-MeIm).主体对氨基酸酯类客体分子识别的缔合常数顺序为:K(LeuOCH3) >K(ValOCH3) >K(AlaOCH3) >K(SerOCH3),配位数均为2.主体与D、 L型氨基酸酯分子识别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缔合常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对映选择性下降.实验发现反应体系中存在焓熵补偿关系. CD光谱的研究结果也反映了主体对不同客体识别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64.
一、概述本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动力分析法,特别是催化分析,已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和其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年关于微量铜的催化分析作了不少研究。其中有:Cu(Ⅱ)对Fe(Ⅲ)-硫脲反应或Fe(Ⅲ)-甲基硫脲反应,Cu(Ⅱ)对过氧化氢氧化氢醒或氧化靛胭脂以及Cu(Ⅱ)对Fe(CN)_6~(3-)-CN~-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等。在多数情况下,干扰(如Hg(Ⅱ))难以排除,有的终点观测困难。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根据Cu(Ⅱ)对反应的催化作用。为了能准确观测反应终点,我们在Fe~(3+)-S_2O_3~(2-)体系  相似文献   
65.
综述了近年来三价铟化合物促进的多种有机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其中重点讨论了三价铟化合物促进下的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形成反应.  相似文献   
66.
考察了在离子液体1-正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介质中, 芳香醛与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的缩合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 在催化量的FeCl3•6H2O存在下, 该反应可高产率地生成氧杂蒽二酮类化合物3; 而在TMSCl/FeCl3•6H2O复合催化体系的催化下, 则得到氧杂蒽二酮类化合物的开环衍生物4, 反应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 该论文提供的方法操作简单、产率高、选择性好而且对环境友好. 在反应结束后, 所用催化剂及离子液体都很容易回收, 并能有效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7.
In phosphate buffer-diethylene glycol monobutyl ether(DGBE), the oxidations of ferrocene and 15 derivativ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Rhus vernicifera lacca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rrocene and 11 derivatives can be oxidized. The mechanism of Laccase catalyzed oxidation of ferrocene wa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68.
环氧丙烯酸酯的紫外光固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备了适于配制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环氧丙烯酸酯,研究了反应温度、阻聚剂、催化剂等因素对环氧树脂与丙烯酸反应的影响;讨论了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并利用红外光谱观察了产物的紫外光固化行为。季铵盐能有效地催化环氧树脂和丙烯酸的反应,当其用量为0.6%~1.2%时,在90~110℃反应4.5~8小时后,环氧基转化率大于97%。由此配制的光固化涂料经紫外光辐照能快速固化。  相似文献   
69.
中国不同类型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地中国不同地带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型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棕壤,褐土,淋溶黑钙土及白浆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均为轻稀土富集,Eu亏损型,砖红壤,红壤为轻稀土富集,Ce亏损型。  相似文献   
70.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synthetic route of polyperfluorotriazine elastomer, 2-trifluoromethyl4,6-bis(4′-iodo-2′-oxahexafluorobutyl)-1,3,5-triazine (1), a novel triazine monomer, was synthesized from 5-iodo-3-oxa-octafluoropentanesulfonyl fluoride (2) in eight-steps. 2 was reduced by potassium sulfite to the sulfinate (3), which was treated with hydriodic acid to yield 5-iodo-3oxa-hexafluoropentanoic acid (4). Compound 4 was transformed to 5-iodo-3-oxa-hexafluoropentanenitrile (7) through the corresponding ester 5 and amide 6. The desired product 1 was prepared by acylation-cyclodehydration of the imidoylamidine 9, obtained by condensation of the nitrile 7 with the amidine 8.The various methods for the esterification of perfluorocarboxylic acid were studied and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fluorosulfinate to the corresponding perfluorocarboxylic acid by hydriodic acid was proposed.Crude 1 contained compounds 6, 11, 13, as impurities which were removed by low temperature crystallization followed by filtration through a short alumina column. The monomer 1 was polymerized by UV-irradi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Hg with or without solvent. Polyperfluorooxaalkyl triazine 17 thus obtained showe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polymer there was no weak unit of the uncyclized ring. Polymer 17 had an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ca. 1.33—2.0×10~4 (D. P.=27—42) and the temperature of 10% weight loss in nitrogen was 3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