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化学   186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3篇
数学   28篇
物理学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calculations, the mechanism and the energetic course of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reaction of TiCl4 with NH3 were studied at the level of B3LYP with 6-311g(d) basis set. Furthermore,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 of dimerization, trimerization and tetramer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of polymers is favored at the elimination re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ed energetics,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reduction reaction has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12.
应用INDO/S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对簇合物离子Mo3S和Mo3S4Mn+(M=Fe、Ni,n=4;M=Cu,n=5)分别进行分子轨道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簇离子中的原子表观电荷和成键指标,说明Fe、Ni、Cu+与Mo3S成键作用的相对强度依次是Fe-Mo>Ni-Mo>Cu+-Mo。比较了用含组态作用的INDO/S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子跃迁能与实验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值,并讨论了吸收峰归属情况。对于M为Fe、Ni的簇离子Mo3S4M4+,最低能量的电子跃迁吸收峰起源于异金属间电荷转移跃迁(MM’CT);而Mo3S4Cu(5+)簇离子观察到的吸收峰主要是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由Cu+离子到Mo3S的电荷转移跃迁谱线,大约在46000cm-1以上才能观察到吸收峰。从Mo3S4Fe4+次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500cm-1与Mo3S的最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900cm-1比较,表明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验上都能证实簇离子Mo3S4Fe4+在能量为16600cm-1处的吸收峰是起因于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13.
用从头算研究了d空穴位置不同对Ni—CO成键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Ni—CO键中σ/π接受作用的相对强弱,取决于Ni—CO簇所处的能态。σ空间电子云较π空间电子云弥散,因而Ni—CO簇的稳定性与σ空间电子云的排斥密切相关。随着Ni4pσ轨道上电子占据数的增加,Ni—CO稳定性减弱。比较了分子簇Ni—CO与NiCO分子及CO/Ni化学吸附体系之间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水溶性金属卟啉肿瘤靶向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显微荧光-阿达玛变换三维图像分析研究了Cu-TSPP,Mn-TSPP,Cu-TMAP,Mn-TMAP4种水溶性金属卟啉人细胞间质进入肿瘤细胞内的富集过程,对金属卟啉的自旋-晶格驰豫性能(R1)的天空结果表明,Mn(Ⅱ)卟啉配合物的R1、值结Gd-DTPA提高1.5-2倍。  相似文献   
15.
朱纯  李春森  谭凯  林梦海  张乾二 《化学学报》2005,63(19):1807-1812
采用杂化密度泛函方法(B3LYP)和有效核势基组预测了TixNy (x≤3, y≤2)团簇的结构及稳定性, 并分析了可能存在构型的电子结构. 结果表明Ti2N中体系的自旋多重度由Ti原子决定. Ti3N中随着N的配位数增加, N的负电荷增加, 平均每个Ti向N提供约0.3个电子. 从Ti2N2可能稳定构型分析, 成键数目越多, 能量上越有利, 且Ti—N键的数目的增加, 将削弱N—N间的成键.  相似文献   
16.
Predictionofthechemicalreactivityandquantitativecalculationofmolecularreactiondynamicshavebeenaninteresingsubjectintheoreticalchemistry.Inthefiftiesandsixties,basedonthesimplemolecularorbital(MO)approach,thefrontierorbitaltheoryproposedbyFukuietal.[1]and…  相似文献   
17.
标题化合物系采用固本法合成得到,化学式为Sm~8Se~10,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系,晶胞参数:结构精修收敛后一致性因子R=0.071,R~W=0.067.化合物中稀土钐的配位多面体系由畸变三方柱演化而来,八个Sm原子构成类S~4N~4的笼状八元环,这些八元环沿晶轴C方向呈现出规整的排列结构.结构数据分析和电阻率测量表明Sm~8Se~10具有价态涨落现象,是量个混合价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用密度泛函方法对过渡金属Mn5, Mn6的各种可能构型, 在PW91/ZoraTZ2P水平上进行了理论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构型是自旋变化、磁性的敏感因素, Mn5最稳定构型为弱铁磁性的三角双锥体(磁矩为3, D3h). Mn6的最稳定构型为铁磁性的畸变八面体(磁矩为16, C4v). 各种异构体虽然多重度不同, 但每个原子的自旋极化度均在3以上. 构型稳定与否取决于原子间的交换耦合作用, 而原子间的这种作用又与自旋极化度的方向、大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和化学气相传输法合成三硒化二铒。晶体属于四方晶系,M_r=571.40,空间群为P4/nmm,a=3.984(1),c=8.228(3),V=130.59(7),Z=1,D_c=7,27g/cm ̄3,F(000)=238,μ(MoKα)=528.86cm ̄(-1),对于187个I≥3σ(I)的独立衍射点,最后偏离因子R=0.066,R_w=0.078。化合物Er_2Se_3的晶体结构是由Er配位多面体的双层状结构通过共用Se(2)原子,沿c轴方向堆积而形成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20.
纳米尺寸团簇NinZrn(n=3~5)的几何结构与成键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化学键理论与拓扑原理,设计了团簇NinZrn(n=3-5)的可能几何构型,并用从头算方法进行构型优化,结果表明,由NiZr组成的团簇原子间的Zr-Zr和Zr-Ni键明显较强,而Ni-Ni的成键较弱,并发与NinZrn(n=3-5)团簇电子性质与有机烯烃分子等瓣相似,原子之间的成键按照强弱相间的规则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