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化学   199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33篇
物理学   1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7 毫秒
391.
The cascading failure often occurs in real networks. It i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 cascading failure in the complex network research. The dependency relation can change over time.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cascading failure in multilayer networks with dynamic dependency groups. We construct a model considering the recovery mechanism.In our model, two effects between layers are defined. Under Effect 1, the dependent nodes in other layers will be disabled as long as one node does not belong to the largest connected component in one layer. Under Effect 2, the dependent nodes in other layers will recover when one node belongs to the largest connected component.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of the largest component is deduc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our theoretical solution. In the simulation,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network robustness, including the fraction of dependent nodes and the group size, in our model. It shows that increasing the fraction of dependent nodes and the group size will enhance the network robustness under Effect 1. On the contrary, these will reduce the network robustness under Effect 2. Meanwhile, we find that the tightness of the network connection will affect the robustness of networks. Furthermore, setting the average degree of network as 8 is enough to keep the network robust.  相似文献   
392.
393.
以对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合成了液晶单体4,4’-对苯二甲酰地氧二苯甲酰氯(TOBC),用TOBC分别与癸二醇-1,10,己二醇-1,6,戊二醇-1,5,丁二醇-1,4和乙二醇进行缩聚反应,生成了一系列主链型热致液晶共聚酯。用DSC、热台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合成的共聚酯的液晶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共聚互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共液晶温度范围在20℃ ̄68℃之间,并随着脂肪  相似文献   
394.
由源鹤  周雅曼 《色谱》1986,4(5):300-303
汽油馏程测定为诸如重整、催化裂化等石油加工工艺提供了指导数据。美国ASTMD-2887气相色谱测定石油产品馏分沸点范围分布标准方法,为馏程测定建立了快速,精确的标准方法。1973年提出以来,在世界上逐渐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广泛用于测定  相似文献   
395.
可见光作用下LaTaON2催化剂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高温氮化技术,以氯化铵为矿化剂合成了层状钙钛矿型LaTaON2光催化剂. 与前驱体氧化物LaTaO4相比, LaTaON2的吸收边红移,在可见区呈现较强的吸收. 在可见光作用下,乙醇为牺牲剂时,同时负载Pt和Ru的LaTaON2能催化分解水放出H2, 且其光催化产氢效率大大高于单独负载Pt或Ru的LaTaON2催化剂.  相似文献   
396.
采用微观可视化的高速摄像技术直接观察了燃烧源亚微米颗粒物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发现了亚微米颗粒间存在“吸引-旋绕-排斥”形态的相互作用。通过颗粒受力分析,认为传统所考虑的曳力、重力、库仑力、范德华力不能解释这种相互作用.根据亚微米颗粒荷电的不均匀性特征提出颗粒静电力应包括净电荷库仑力和感应偶极子间作用力两部分.感应偶极子间作用力是近程力,具有径向和周向两个方向,在颗粒比较接近的时候迅速增大,并能导致颗粒之间相互旋绕和排斥。该力与上述几种力综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解释实验发现的这种颗粒相互作用形态。  相似文献   
397.
利用13.56 MHz的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设备(RF-PECVD)在不同沉积温度(50~400 ℃)下制备了一系列氢化硅氧(SiOx:H)薄膜材料,并研究了薄膜材料性能与微结构的变化规律。随着沉积温度的增加,薄膜内的氧含量(CO)下降,晶化率(XC)也下降,折射率(n)上升,此外,薄膜的结构因子(R)下降,氢含量(CH)先上升后下降,由此在合适的中间温度下可以获得最大的氢含量。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提出了不同沉积温度下制备硅氧薄膜的内在微结构模型:低温下沉积的硅氧薄膜是以氢化非晶硅氧(a-SiOx:H)相为主体并嵌入氢化纳米晶硅(nc-Si:H)的复合材料,而在高温下沉积的硅氧薄膜则是以氢化非晶硅(a-Si:H)相为主体并嵌入越来越少的nc-Si:H相和a-SiOx:H相的复合材料。由上可知,要制备太阳电池通常采用的晶化率XC高、氧含量CO高的氢化纳米晶硅氧(nc-SiOx:H)材料,需要采用相对较低的沉积温度。  相似文献   
398.
提出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中铝含量的方法。移取供试品7.5 mL共6份,分别置于6个15 mL塑料离心管中,各加入一定量的铝标准溶液,再用5%(体积分数)硝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经0.22μm水膜过滤,得到供试品加标溶液系列,标准加入法定量。ICP-MS分析中选择雾化气稀释高基体样品引入-氦气碰撞(HMI-He)模式。结果显示:某供试品加标溶液中铝的质量浓度在30.00μg·L^(-1)内与其对应的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0.88μg·L^(-1);对供试品加标溶液进行精密度试验,铝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2.0%;对同一供试品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101%~106%。方法用于12批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分析,铝的检出量为20.00~31.22μg·L^(-1)。  相似文献   
399.
分别从积分次数、积分时间及两者不同组合3个方面考察了采集时间对油料光谱分析仪测定Ag、B、Ba等21种元素测量重复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积分时间、积分次数及两者不同组合均会对21种元素测量重复性产生规律性影响,但对不同元素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在积分次数固定时,随着积分时间的增加,Ca、Cr、Mg、Mn、Si、Sn在积分时间为800 ms时,其光强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小;Ag、Al、B、Ba、Cd、Fe、Mo、Na、P、Pb、V、Zn在积分时间为1 000 ms时,其光强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小;Cu、Ni、Ti光强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随着积分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在积分时间固定时,随着积分次数的增加,除Cd、Cu、Mg、Mo外,其余17种元素在积分次数为20~25时,其光强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均达到最小水平。在采集时间固定为20 000 ms时,Al、B、Ba、Cd、Cr、Fe、Mg、Mn、Ni、P、Pb、Si、Sn 13种元素在积分时间为800 ms、积分次数为25次的条件下,其光强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小,除Cd元素外,其余12种元素光强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5%(n=10)。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00.
以7-二乙氨基香豆素为荧光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香豆素酰腙类荧光探针CPS。研究结果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CPS对Cu2+呈特异性的荧光猝灭响应,且与Cu2+形成分子比为2∶1的络合物CPS-Cu2+。此络合物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了草甘膦的特异性识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可低至64.8 nmol/L (10.95 ng/mL)。通过Job′s plot曲线、摩尔比法及质谱等手段,推测了荧光传感器检测草甘膦的作用机制。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实验证明了此荧光传感器检测草甘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