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4篇
化学   185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5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61.
用压电材料进行损伤鉴别的理论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压电材料用于损伤监测的理论和数值分析做了一些研究。首先,设计了一种用压电材料进行损伤监测的模型。然后,对这个模型进行分析,找出简单有效的解答办法,将求解过程分解为断裂力学分析和压电分析两部分,并通过适当的假设,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通过正电有限元程序进行仿真计算,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解进行比较以验证提出理论的正确性,并分析得到了裂纹参数与压电层表面电势变化之间的关系和普通弹性材料泊松比对波峰参数的影响。最后,用提出的方法验算了两个例题。从结果来看,理论结果和数值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62.
本文在研究[PPh4][Cp*MS3](M=Mo,W)配体与铜(银,金,钯)盐及其配合物反应的同时,根据簇合物中所含的金属原子核数,把合成的23个簇合物合成九类(即:MM′型,MM2′型,MM′3型,M2M′3型,M2M′6型,M3M′6型,M3M′7型,M4M′4型,M4M′8型),并对各类簇合物的典型结构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3.
本文在研究PPh4CpMS3M=MoW配体与铜银金钯盐及其配合物反应的同时根据簇合物中所含的金属原子核数把合成的23个簇合物分成九类即MM′型MM′2型MM′3型M2M′3型M2M′6型M3M′6型M3M′7型M4M′4型M4M′8型并对各类簇合物的典型结构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4.
近年来,以有机无机杂化铅卤钙钛矿为吸光层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到十年时间其光电转换效率已经从3.8%提高到了23%,这主要归因于有机铅卤钙钛矿材料光吸收系数高,带隙合适并易于调控,电子-空穴扩散长度长等优点。2016年Gr?tzelL等人利用低气压快速去除薄膜前驱体溶剂的方法,获得了高质量的甲脒和溴离子掺杂钙钛矿薄膜。相比于其他传统的溶液制备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大面积均匀性的问题,为高效率、大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产业化提供了可能。钙钛矿薄膜的成份、结构及其光学性能对于太阳电池的器件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该制备技术下,研究不同掺杂种类钙钛矿薄膜对光学性质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利用真空闪蒸溶液技术制备了3种成分的钙钛矿薄膜,利用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表征手段对薄膜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均匀致密、无针孔的高质量甲脒、溴离子掺杂和氯离子掺杂的钙钛矿薄膜(成分分别为(FAPbI3)0.85(MAPbBr3)0.15,MA3PbI3和MAPb(IxCl1-x)3),薄膜中晶粒的尺寸分别为500, 100和200 nm左右;薄膜的形成过程为溶剂中的DMSO与钙钛矿配位,并在真空闪蒸过程中快速形成相对稳定中间相,经过加热后,薄膜中的DMSO被去除并形成钙钛矿晶体,结构为四方相;甲脒、溴离子和氯离子掺杂的薄膜对可见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薄膜吸收边均在750 nm左右;薄膜的掺杂对带隙宽度没有明显影响, 3种成份的薄膜带隙宽度位于1.6 eV左右;甲基胺碘化铅的荧光发射峰在765 nm,甲脒和溴离子掺杂后发光峰位红移至774 nm,氯离子掺杂后薄膜峰位处于761 nm,有微弱的蓝移,且强度出现下降。这可能是晶粒尺寸和薄膜内部缺陷变化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5.
166.
采用电弧放电法大规模制备了层数少, 导电率高, 结晶性好的石墨烯纳米片(GNSs). 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发现制得的石墨烯形貌良好. 然而电化学测试表明GNSs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容性能不好. 为了增加材料表面电化学反应活性点, 促进GNSs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润湿性, 我们对所制备的GNSs表面进行了硝酸改性处理. 结果显示硝酸处理后的石墨烯纳米片(H-GNSs)表面新增了较多的含氧氮官能团,其亲水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对H-GNSs的电化学研究表明: 硝酸改性处理后的GNSs在2 mol·L-1 KOH溶液中电流密度为0.5 A·g-1时, 比电容可达65.5 F·g-1, 约为改性前的30 倍; 此外, H-GNSs作为电极材料连续进行2000次充放电测试后还展示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是一种潜在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167.
将1,6-双(4-吡啶基)-1,3,5-己三烯(bphte)和镉盐分别与2种羧酸配体(2,5-二呋喃二甲酸(2,5-H2FDC)及1,3,5-均苯三甲酸(1,3,5-H3BTC))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Cd (2,5-FDC)(bphte)(H2O)]n1)和[Cd (1,3,5-HBTC)(bphte)]n2)。对配合物12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表征。配位聚合物1具有spl拓扑结构的三维互穿超分子框架,而配合物2是由bphte配体交叉连接一维链[Cd2(1,3,5-HBTC)2]n形成的三维结构。配合物12在固态时表现出不同的荧光性质。配合物2遇到水溶液中Fe3+会发生荧光猝灭,因此以其作为荧光探针对水溶液中Fe3+进行了选择性荧光检测,它对Fe3+的检测限可达到0.013 μmol·L-1。这种荧光猝灭过程可归因于Fe3+离子的吸收带与配合物2的激发带之间存在部分重叠。  相似文献   
168.
In this paper,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concerning the orthogonalit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a couple of generalized (θ,φ)-derivations on a nonzero ideal of a semiprime ring are presented.These results are generalizations of several results of Breˇsar and Vukman,which are related to a theorem of Posner on the product of two derivations on a prime ring.  相似文献   
169.
海贝样品经硝酸和过氧化氢微波加热消解,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硒的含量。使用溶于5g·L~(-1)氢氧化钾溶液中的10g·L~(-1)硼氢化钾溶液与溶液中硒离子反应生成氢化物。试样溶液中加入抗坏血酸消除硝酸的干扰。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硒的质量浓度在600μg·L~(-1)以内与其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  相似文献   
170.
四种陶瓷材料与SUS304不锈钢的高温摩擦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陶瓷与金属组合作为高温润滑材料的可能性,利用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4种陶瓷SiC、Si3N4、Al2O3和ZrO2与SUS304不锈钢在室温至500℃下的摩擦学性能.摩擦试验结果表明,SiC、Si3N4和Al2O3在低于200℃时的摩擦系数稳定且都低于0.2,但在200℃以上时的摩擦性能却都不稳定,摩擦系数在0.2-0.4之间;ZrO2在200℃以下时的摩擦性能不稳定,而在200℃以上时的摩擦系数低于6.2且较稳定。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陶瓷中ZrO2的磨损率最低[-2.60×10-9mm3/(N·m)],SiC和Si3N4的磨损率居中[分别为1.80×10-6mm3/(N·m)和4.40×10-6mm3/(N·m)],Al2O3的磨损率最高[3.64×10-5mm3/(N·m)];分别与这4种陶瓷对磨的不锈钢的磨损率都高[1.40×10-5-4.52×10-5mm3/(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