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化学   227篇
晶体学   57篇
力学   27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73篇
物理学   1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adiabatic parametric electron pump of the infinite zigzag graphene ribbons and the infinite armchair graphene ribbons is investigated by the tight binding method. The pumping signals are added by two gates around the ribb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de current can be pumped out by cyclically varying the two gate voltages and the pumped current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driving frequency, the pumping amplitude and the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gate voltages. The pumped current is mediated by the graphene energy levels and its peaks occur around the energies wher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nd density of states are large. The pump current may give one peak or two opposite peaks corresponding to each transmission peak or transmission pair peaks. The height and width of the current peaks increase with the amplitude of the pumping driving voltages. The pumped current is antisymmetric about the phase difference Ф=π and for small pumping amplitude the pumped current is a sinusoidal function of the phase difference. Some graphene ribbons, although with different widths, have very similar contours of th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nd give the same pumped current figures.  相似文献   
92.
本文在对粗糙度曲线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接触热阻的计算模型。分别采用四种接触峰的评定标准,对实际机械加工表面的接触热阻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评定标准的选取直接影响接触热阻的计算结果;在同一接触峰评定标准下,两块平均粗糙度值相差较大的表面,其接触热阻计算值的离散区域也有可能重叠。所以,在计算接触热阻时,仅仅使用一两个平均化的粗糙度统计参数来表征整个表面的形貌特征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93.
采用有机凝胶法结合固相烧结技术制备了Sm0.9Sr0.1Al0.5Mn0.5O3-δ (SSAM9155)新型导电陶瓷. 通过TG/DTA, FTIR, XRD, SEM和直流四引线法系统研究了凝胶前驱体的热分解及其相转化过程和烧结体的结构、相稳定性、微观形貌、电导率以及电输运机制. 结果表明, 凝胶前驱体在900 ℃焙烧5 h可以形成完全晶化的四方钙钛矿相纳米粉体; 高温烧结制得的SSAM9155陶瓷的电导率取决于p型电导, 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导电行为符合p型小极化子跳跃机制; 随烧结温度的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 SSAM9155陶瓷的电导率和相对密度都先增大后减小, 1600 ℃烧结10 h制得的SSAM9155陶瓷具有最高的电导率和相对密度(98%), 该样品在空气和氢气气氛中850 ℃时的电导率分别为8.21和1.26 S•cm-1, 表观活化能分别为0.265和0.465 eV. 具有较高电导率的Sr, Mn掺杂的SmAlO3导电陶瓷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材料.  相似文献   
94.
本文发展了一种有效的从五氟氯乙烷合成五氟碘乙烷的方法。仔细考察了五氟氯乙烷亚磺化脱氯的条件,由此生成的五氟乙基亚磺酸盐无须纯化,可以直接进行碘化,能以中等收率生成相应的五氟碘乙烷。  相似文献   
95.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一步法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步法首次制备了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共聚物为基料的药物释放体系。在此法中,超临界二氧化碳同时作为聚合介质和渗透试剂。制得的聚合物微球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进行了表征,并用体外释放模拟考察了原位法制备的微凝胶对渗入的目标药物布洛芬的释放效果。  相似文献   
96.
用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总砷的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具有方法简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已在土壤、食品、化妆品等砷含量的测定中得到广泛应用.对该法测定食品总砷过程中还原剂与砷标准的反应时间与荧光强度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其最佳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97.
采用微波水热法,以CdCl2·H2O和Na2S2O3·5H2O为镉源和硫源,分别以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六亚甲基四胺(乌洛托品)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剂,合成了不同微观形貌的硫化镉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添加不同模板剂制备了球形、花状和棒状硫化镉微晶,制备的硫化镉微晶结晶良好;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产物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移.  相似文献   
98.
微波水热时间对CuS微晶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波水热法,以Cu(NO3)2·3H2O和SC(NH2)2为原料,在无模板剂的条件下,对靛铜矿CuS微晶进行了形貌的可控制备.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别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水热条件下,反应温度为150℃时,反应时间仅为5 min即可得到CuS微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的结晶性逐渐提高,同时其形貌由纳米片形成的花球形逐渐转变为卷曲的棒状结构.所制备的CuS微晶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吸收特性,同块体材料相比有明显的红移,其光学禁带宽度显著降低.此外,伴随产物形貌随时间的变化,其禁带宽度也发生相应改变,表明通过改变微波加热时间(10 ~40min),可对所得产物的光学性质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9.
采用能量一次吸收假设、等离子体平板模型和三维天线模型数值模拟离子回旋共振加热时带状双天线与等离子体的耦合过程,得到天线的辐射功率、等离子体的吸收功率密度分布随天线间距变化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当带状双天线同相馈电时,天线间距越小,离子回旋共振加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0.
pH值对微波水热法制备γ-MnS微晶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水热法,分别以氯化锰和硫代乙酰胺为锰源和硫源,在不同的pH条件下合成了γ-MnS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粒径大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大于6时均能合成出结晶性较好的纤锌矿结构γ-MnS,随着pH的增大,产量提高,产物的粒径逐渐变小且自组装为球状微晶,粒径为0.5μm,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自组装γ-MnS微晶球在300 ~400 nm处出现了较强的吸收峰,其光学带隙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在光电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