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9篇
  免费   3299篇
  国内免费   3437篇
化学   15253篇
晶体学   374篇
力学   996篇
综合类   336篇
数学   2160篇
物理学   675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700篇
  2020年   813篇
  2019年   818篇
  2018年   670篇
  2017年   709篇
  2016年   990篇
  2015年   1000篇
  2014年   1244篇
  2013年   1568篇
  2012年   1751篇
  2011年   1815篇
  2010年   1468篇
  2009年   1371篇
  2008年   1514篇
  2007年   1370篇
  2006年   1294篇
  2005年   995篇
  2004年   834篇
  2003年   641篇
  2002年   636篇
  2001年   527篇
  2000年   376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4篇
  192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A novel N-halamine precursor with tertiary amino group (5,5-dimethylhydantoinyl-3-ylethyl)-dimethylamine (DEADH), was synthesized and then covalently bonded onto cotton fabrics modified by 3-chloropropyltrimethoxysilane to form quaternarized N-halamine precursor grafted cotton fabrics which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N-halamine structure upon exposure to dilute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The grafted cotton fabric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antimicrobial test showed that the cotton fabrics grafted with the quaternarized N-halamine were capable of 7-log inactiv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within 1 min of contact time. Very interesting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afting process and following chlorination had almost no adverse effect o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cotton fabrics. Furthermore, the antimicrobial cotton fabrics exhibited good washing durability and stability.  相似文献   
992.
徐棚棚  杨杰  俞丹  王炜 《应用化学》2013,30(5):590-595
采用化学镀法(镀液中加入适量的稀土镧)在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腈纶纤维表面沉积金属银,由粒径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极化曲线以及循环伏安曲线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硝酸镧对化学镀银沉积速度、镀层质量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银液中加入适宜的硝酸镧,银的沉积速率和腈纶纤维表面银镀层的表面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电化学测试表明,镀银液中增大硝酸镧的浓度(0~0.01 g/L),阴极极化曲线极化度增大,氧化还原峰的电流上升,电沉积的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993.
在强碱性条件下,KMnO4氧化酪氨酸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氧化Luminol产生强化学发光,酪氨酸浓度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选用C18反相色谱柱、CH3OH、KH2PO4混合液为流动相,酪氨酸能很好分离。基于此,建立CL-HPLC检测酪氨酸的新方法,线性范围为1.2×10-3~5.0×10-2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RSD为2.37%、检测限为3.3×10-4g/L。方法已于检测实际样品氨基酸口服液,并与UV光度法,结果一致。本文探讨了酪氨酸增强KMnO4-Luminol化学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激光光散射研究了一种主链为聚丙烯酸侧链为聚乙二醇的梳形共聚物分散剂的一些溶液行为.从静态光散射得出了较为合理的表观重均分子量、均方旋转半径等参数.动态光散射给出了流体力学半径分布及其角度和浓度依赖性.结合静态和动态光散射,上述梳形共聚物分散剂在溶液中的构象也得到初步的表征.通过与描述梳形聚合物的Gay-Raphae模型进行比较表明,这类梳形共聚物溶液在低盐离子和低pH值条件下存在聚集行为,形成以PAA主链为核PEG为壳层的类胶束聚集.  相似文献   
995.
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蛋白,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采用原位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的温度响应型蛋白纳米胶囊(nBSA).通过调整单体与蛋白的比例制备了粒径大小不同的含有单个蛋白分子的BSA纳米胶囊.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仪(DLS)等对BSA蛋白的修饰度,nBSA的形貌和结构,以及温度响应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用HeLa细胞对nBSA的体外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单体和蛋白比例的升高,蛋白纳米胶囊的粒径也逐渐增大,且在7.4~17 nm之间可控,而nBSA的响应温度则逐渐减小在33~41℃之间可控;制备的nBSA单分散性较好;nBSA具有温度响应性能,当环境温度高于其响应温度时,nBSA的粒径可显著增大16~33倍,且这种变化随温度呈现可逆性,并通过对nBSA细胞毒性的初步考察,评价将其用于生物领域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6.
讨论了天然植物高分子药用胶囊的最新研究与发展,介绍了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展望.不仅从化学结构、流变和相变等基础理论方面探讨了各类植物药用胶囊的特性和研制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对各种胶囊制备设备与工艺的发展及应用中的技术改进进行了综述分析.传统明胶胶囊生产工艺的应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目前植物胶囊生产设备和工艺多是建立在传统明胶胶囊生产的基础上.研究植物胶囊材料的流变和凝胶性能以尽量满足传统明胶的设备与工艺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淀粉结构和改性方法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将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技术与传统食品科学的研究成果有效结合),应用高分子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淀粉基材料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与稳定性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为淀粉胶囊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使用传统塑料加工的挤出加工法制备植物胶囊,是植物胶囊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从原材料来源的充足性和价格上考虑,淀粉是最有潜力替代传统胶囊的原料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用溶液法合成了4-(4′-吡啶)-1,3-二硫代环戊烯-2-酮(C8H5NOS2)与铜(Ⅱ)的配合物,并得到了单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是由2个CuSO4、4个配体C8H5NOS2分子、2个配位H2O和6个游离的H2O组成的双核配合物.配合物分子通过S…S短程作用形成了1个二维层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更稳定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998.
以四氯乙烯作萃取剂,以丙酮为分散剂对水样中4种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提取液供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4种嗅味物质的线性范围均为0.05~20μg.L-1。二甲基异莰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03,0.01,0.02,0.01μg.L-1。方法用于自来水和河水样品分析,4种嗅味物质的回收率在87.7%~10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8%~7.8%之间。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以间苯二吡啶(1,3-dpb)和4,4′-二苯醚二甲酸(H2oba)为配体,溶剂热合成了一个二维锌配位聚合物{[Zn(oba)(dpb)].H2O}n(1),对其进行了红外,热重,粉末单晶衍射等表征,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C2/c。相邻的Zn(Ⅱ)离子通过连接oba2-和dpb形成二维波浪形面,两个相邻的面相互互锁形成2D→2D的结构,并且面与面之间存在氢键。两组2D→2D的结构通过π-π作用进一步形成双层的二维超分子网络。此外,本文也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水合肼(N2H4·H2O)作为还原剂,在液相环境中制备了自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NTs)。利用FE-SEM、EDS、XPS、XRD、Raman、UV-Vis/NIR分光光度法以及半导体特性分析系统(Keithley 4200 SCS)分别对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光学特性以及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自掺杂TiO2NTs在带隙中引入了大量的氧空位,创造了氧空位能级,从而提高了样品的电导率,有效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分离和传输。此外,由于氧空位的作用,使得TiO2NTs的带隙变窄,增强了可见光吸收能力,致使样品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并通过降解甲基橙溶液对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光照150min后,自掺杂TiO2NTs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达73%,并且这种催化剂便于回收和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