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化学   105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41篇
物理学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01.
Nanostructured and nanocomposite thermoelec- tric material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du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rmal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s for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The initial ideas for the applica- tions of nano-structures in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re that th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can be de- pressed by the scattering of nano-particles or nano- boundaries as well as the enhanced electron density of states at the Fermi level. The latter is expected to enhance Seebeck coefficient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low energy carriers can be filtered by nano-sized grain boundaries. Lowered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nhanced 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 have been ob- served in lots of bulk materials with nanostructures or nano-impurities. However, the thermal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s in these nano-materials are usually mea- sured by normal commercial systems, in which only the statistical values of the transports are obtaine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local thermoelectric parame- ters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 at the submicro, even nanometer level as a powerful tool for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nanostructure imaging and lo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zation, has become a promis- ing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local thermal and electri- cal properties, lik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Joule expansion microscopy. Recent work has demon- strated simultaneously determined the thermal con- ductivity and Seebeek coefficient of Bi2Se3 thin film by a microprobe technique.  相似文献   
202.
203.
204.
乌克兰哈尔科夫物理技术研究所(KIPT)在建的10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束流功率高达100kW,给拦截式条带靶束流截面探测器的电极选材带来巨大的困难。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探头与束流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得到了探头材料在1.2kW束流功率条件下的真空温升和受力、变形结果;通过初步的束流实验,观测了T300碳纤维束在束流作用下的信号情况,最终锁定用T300碳纤维束作为电极材料。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碳纤维束作为靶面电极。  相似文献   
205.
利用随机森林特征选择算法,对信用评估的可用指标集进行特征选择,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随机森林融合朴素贝叶斯的信用评估模型.选取UCI数据库中的German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随机森林进行特征选择的随机森林融合朴素贝叶斯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6.
线圈是由绝缘导线绕成的,必同时存在电感和电阻.线圈的电感问题很复杂,我们只讨论最简单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7.
为了抑制BEPCⅡ产生的耦合束团不稳定性, 提高储存环中的流强, 研制了一套逐束团横向束流反馈系统的样机并在BEPC上做了实验, 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当束团不稳定时, 频谱仪上可以观察到横向边带, 此时将反馈系统闭环工作于阻尼状态时, 横向边带立即消失. 本文介绍了样机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8.
由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于2006年6月28日-7月1日在重庆市举行,来自全国各院校的3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00余篇,充分反映了各院校领导及广大实验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高度重视。开幕式上,重庆大学主管教学的杨天怡副校长向代表们简要介绍了重庆大学的发展历程,并对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原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吴思诚教授就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及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代表们对一些厂家展出的教学实验仪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9.
基于减少光电子的要求,BEPCⅡ真空管道采用antechamber结构,TE模截止频率可能低于BPM信号处理频率500MHz.本文主要模拟研究TE10模对位置测量的影响,发现TE10模截止频率低于500MHz时,将带来束流位置测量误差10.1μm;改变狭缝长度,在TE10模截止频率高于500MHz时,测量误差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模拟研究了BPM尾场对束流的影响,计算了相应尾场阻抗  相似文献   
210.
 选择了一台商业化的前端电子学RFTF(radio frequency front-end for transverse feedback system)用于BEPCII横向束流反馈系统, 这是跟进世界先进加速器技术的具体实施。在BEPC同步运行模式下对RFTF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使用RFTF可以得到理想的波形,能够满足BEPCII横向反馈系统的需要,但是,当储存环出现不稳性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这就要求BEPCII纵向不稳定很小或者用纵向反馈系统来抑制存在的纵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