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化学   28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31.
Cu-MCM-41介孔分子筛中不同价态铜上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了不同铜含量的Cu-MCM-41,高温还原后仍具有良好的介孔结构。孔壁中的铜容易被H2还原为Cu(0)。通过在氦气流中加热,可以导致孔壁中的Cu(II)还原为Cu(I)。MCM-41中不同价态的铜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Cu(0)强烈吸附O2,吸附热高达427 kJ·mol-1;Cu(I)在室温下几乎不吸附O2,表明Cu(I)在室温下较稳定;而Cu(I)在对CO与C2H4的吸附中,除了CO的吸附热与Cu(0)的相近外,所生成的吸附热与吸附量均较高。红外光谱也表明,Cu(I)比Cu(0)更容易吸附CO与C2H4。C2H4仅仅以π-键键合在Cu(0)表面,而在Cu(I)表面上却是以di-σ和π-键键合,由于di-σ键较强,使得C2H4在Cu(I)上具有较高的吸附热。  相似文献   
32.
TiO2–ZrO2的表征及其异丙醇催化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ZrO2复合氧化物. 采用N2吸附、XRD、TEM、NH3和CO2吸附量热、NH3吸附红外对TiO2-ZrO2体系的结构及酸碱性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与单纯的氧化物相比, 形成的复合氧化物为无定形物相, 有介孔结构, 表面积明显提高, 可达218 m2·g-1; 初始吸附热差别不大, 但具有更多的表面B酸位; 随着TiO2掺入量的增大, 复合氧化物表面碱位减少. 异丙醇催化转化, 在无氧条件下, ZrO2、TiO2和TiO2-ZrO2复合氧化物上丙烯的选择性大于90%, 说明这些氧化物具有强的表面酸性; 在有氧条件下, ZrO2和TiO2丙酮的选择性达到70%~85%, 主要体现为氧化还原性; 而在复合氧化物上丙烯选择性增大到70%左右, 丙酮的选择性下降为30%左右, 表明生成的复合氧化物表面上的氧化还原性削弱, 酸性增强.  相似文献   
33.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直觉思维过程中,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透彻的理解及整体的分析,迅速对问题作出判断、猜测或假设.它最显著的特征是越过思考的中间推理阶段,直接理解和洞察问题的实质及规律性的联系,直达有关结论,难怪数学巨匠希尔伯特指出:“数学知识终究是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直观洞察力.”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样品S_8和S_10进行了磁性和磁场下的穆斯堡尔谱测量。这两种样品中的Cr~(3 )离子都进入了Fe_2O_3晶格,样品S_8的颗粒度比S_(16)小,催化活性比S_(10)高,但S_(16)中γ-Fe_2O_3的含量比S_8中的大50%;造成S_8比S_(16)活性较高的主要因素是S_8的颗粒度小,比表面积大。S_8存放五年后的穆斯堡尔谱的超顺磁性部分有明显增加,这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_8样品中不均匀分布的Cr~(3 )离子有一个缓慢的扩散过程,以致有更多的Fe_2O_3粒子含有Cr~(3 )或含有Cr~(3 )的Fe_2O_3粒子中的Cr~(3 )含量增加,从而使其超顺磁性临界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35.
采用XRD、UVDRS、XPS、SEM和比表面积测量等技术,考察了250、500和650℃焙烧温度对Fe/Mo=0.29的催化剂样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中物相的颗粒增大,比表面积减小,650℃焙烧时,生成了Mo~(5+)离子和少量的MoO_(2_80)物相,这些Mo~(5+)的存在,使反应向完全氧化的方向进行,苯甲醛的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36.
钼铈氧化物体系的程序升温还原与还原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剖析了钼、铈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过程。结果表明,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氧化物还原反应的活化能降低,有利于其催化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37.
双胺醚制备中二乙烯三胺和双胺醚的气相色谱分析张惠良,施耀增,杜争鸣,吕槊贤,阮劲松(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210008)关键词:双胺醚;二乙烯三胺;气相色谱分析CH_3\双胺醚[N—CH_2—CH_2],亦称双(N,N-二甲胺基乙基)醚,可采用二乙烯...  相似文献   
38.
气相生长碳纤维的表面改性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浓硝酸(65%~68%)对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进行了不同时间的表面化学改性。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改性使得VGCF的石墨晶型结构改变,其改变的程度随改性时间的延长而加深;BET比表面积(SBET)测试表明:改性后的VGCF的SBET有一定的变化,经120 min长时间的改性处理后,SBET明显降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得出:改性后VGCF表面上生长了不同类型的含氧基团,其总含量随改性时间的增大而增加;程序升温还原(TPR)得出:改性后VGCF表面上生成有2类以上的热稳定性不同的含氧基团,计算求得含氧基团的氧总含量为2 mmol·g-1以上;NH3吸附微量量热测定得出:表面酸性基团的强度和含量随改性时间增加而增大;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改性没有明显破坏VGCF的外观结构;吸油值(AOV)实验给出:改性后VGCF的AOV显著降低而亲水性增强;双液法接触角测试给出:改性后VGCF的表面能(SE)明显增大;偶联剂与VGCF作用的FTIR研究表明:改性后VGCF表面含氧基团和偶联剂发生反应,增强了偶联剂在VGCF表面上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39.
镁铁和镁铁铝催化剂氢还原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滑石为前体 ,制备了镁铁和镁铁铝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运用原位穆斯堡尔谱研究了催化剂在H2 气氛中的还原行为。结果表明 :由于Mg、Al的加入和固溶体的形成 ,相对地稳定了FeO物相 ,阻碍了H2 对铁离子的还原 ,使得Fe2 进一步还原为金属Fe0 的能力减弱 ;在还原过程中催化剂首先生成含Fe2 的固溶体FeO MgO或FeO MgO Al2O3,然后再完全还原成金属Fe0。  相似文献   
40.
在催化剂、载体以及一些固体样品的研究中,都要测定其真实密度,以了解样品的物性结构,如比孔容、孔半径和孔隙率等。但是,由于这些固体样品,一般都存在有微细的孔道和裂缝,从而使得测定较为困难,与常用的液体样品的密度测定法相比,要麻烦得多.有些文献[1,2]曾介绍采用溶剂(水或有机液体)置换测定样品密度的方法,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由于使用的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