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5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709篇
化学   1205篇
晶体学   27篇
力学   258篇
综合类   67篇
数学   417篇
物理学   138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7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imulations from Laboratory Sourceless Object Counting System (LabSOCS) software were used to determine self-attenuation correction factor,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efficiency ratio of the sample with the absorbing medium to that of the sample without absorbing medium. The semi-empirical self-attenuation correction formula F(μ) used to correct self-attenuation of a sample was applied.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methods reveals that formula of sample with φ 75 mm× 25 mm and φ75 mm× 10 mm can be, respectively, used in the self-attenuation correction for μ in the ranges of 0 to 0.5 cm-1 and 0.5 cm-1 to 2.0 cm-1, indicating that the semi-empirical formula will not be used when μ has exceeded the interval. The semi-empirical formula valu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within 7.9% accuracy. Therefore, this method is correct and effective. Both of our two methods can accurately produce a relative self-attenuation correction factor whe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 is known. The self-attenuation correction of a sample with unknown composition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using a semi-empirical formula method.  相似文献   
992.
MGRO J2019+37,within the Cygnus region,is a bright extended source revealed by Milagro at 12-35 TeV.This source is almost as bright as the Crab Nebula in the northern sky,but is not confirmed by ARGO-YBJ around the TeV scale.Up to now,no obvious counterpart at low energy wavelengths has been found.Hence,MGRO J2019+37 is a rather mysterious object and its VHEγ-ray emission mechanism is worth investigating.In this paper,a brief summary of the multi-wavelength observations from radio toγ-rays is presented.All the available data from XMM-Newton and INTEGRAL at X-ray,and Fermi-LAT atγ-ray bands,are used to get constraints on its emission flux at low energy wavelengths.Then,its possible counterparts and the VHE emission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3.
重点突出了"重理论建模、强工程实践、突创新设计"的教育理念,结合科技前沿,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开展了长期的教学研究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着力培养大学生应用系统的理论知识、空间光通信创新实践平台和三维可视化仿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应用多物理场耦合计算软件COMSOL对离子风作用下强化平板对流换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空气在高压电场下的对流换热现象,得到线-板电极模型相应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并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方法的准确性。通过研究不同电压下传统风扇风冷、离子风和离子风与风扇共同作用下的对流换热系数变化规律,发现空气放电强化传热较传统方式有明显优势。还研究了不同极板距与板长比和不同板长情况下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5.
提出使用面源进行效率转移法刻度133 Xe气体体源的探测效率。使用133 Ba面源模拟刻度放射性133 Xe气体体源的探测效率,在刻度的过程中利用137 Cs与133Ba的峰效率比值及133 Ba面源远端无符合相加效应,137 Cs能峰远近都无符合相加效应等,结合软件模拟建立远近距离峰效率比值的关系,来解决133 Ba的符合相加效应。最后,使用面源效率转移法进行气体体源效率刻度,转移法刻度结果和面源模拟法刻度计算值的偏差在±1%以内。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高维Kramers系统与之对应稳态Fokker-Planck方程的渐近分析,仔细探讨了该系统在平衡点吸引域的边界上离出点的分布问题.运用变量替换、匹配原理、局部坐标变换、边界层展开等方法,对外解、远离鞍点处的边界层及鞍点处的边界层进行分析,得出离出点分布的渐近表达式.  相似文献   
997.
开发一种新型TiO2纳米线阵列干涉传感器。首先,通过水热合成法在F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了TiO2纳米线阵列薄膜。然后,以此复合结构作为传感芯片,利用Kretschmann 棱镜耦合结构,构建了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波长调制型薄膜干涉传感器。最后,以氯化钠水溶液为待测液体介质研究了该传感器对环境介质折射率的灵敏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1.333 5~1.360 4范围内的折射率有很好的响应。TM模式下,在0~3%与3~15%浓度范围内,氯化钠浓度与该传感器的反射光强度分别呈现了良好的线性关系。TE模式下,在0~3%浓度范围内,氯化钠浓度与吸收强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而波长基本不变;而在3~15%浓度范围内,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波长逐渐红移,氯化钠浓度与波长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学吸附包含双齿双核(BB)和单齿单核(MM)在内的4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吸附能(Eads)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ads)的计算结果表明,PFOS分子易于与TiO2表面发生氢键作用吸附;化学吸附表现为PFOS分子与TiO2表面的水分子(H2O)和羟基(—OH)反应,且与取代—OH相比,H2O取代相对更容易发生,其中,MM1构型(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为化学吸附中的优势构型.PFOS在锐钛矿表面吸附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自发性顺序如下:H-Bonded(氢键吸附)>MM1(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BB1(取代两个表面水分子)>MM2(取代一个表面羟基)>BB2(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和一个表面羟基).成键结构分析表明,TiO2表面H2O/—OH官能团与PFOS上的磺酸基之间形成了中等强度的氢键;在化学吸附过程中,电荷从PFOS分子向TiO2表面发生转移,生成Ti—O—S化学键,电荷转移主要来自PFOS分子的O和F原子.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合成了氯化1-烯丙基-2-丙烯基-4,5-二氢化咪唑(AihimCl),氯化1-丁基-2-丙烯基-4,5-二氢化咪唑(BihimCl),氯化1-己基-2-丙烯基-4,5-二氢化咪唑(HihimCl),氯化1-辛基-2-丙烯基-4,5-二氢化咪唑(OihimCl)四种离子液体;并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这四种离子液体对瓜尔胶(GG)的溶解性,并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其溶解过程,瓜尔胶在BihimCl中的溶解度可达5.5%;比较了瓜尔胶在四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速度,在BihimCl和OihimCl中的溶解速度比在AihimCl和HihimCl中快,6小时后都能够完全溶解。  相似文献   
1000.
以二甲基硅油、疏水气相二氧化硅制成的硅膏和聚醚改性硅油为主要成份,Span-60、Twen-60为乳化剂,采用高速剪切乳化搅拌方式将水相在油相中进行乳化,制备出高效乳液型有机硅消泡剂。研究了各主要成分的含量及乳化温度对消泡剂性能的影响,得到的最佳配方为:硅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聚醚改性硅油4%,HLB值为9.5的复配乳化剂6%。制备的有机硅消泡剂的稳定性及消泡抑泡性能较好,适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