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10篇
  免费   4030篇
  国内免费   7009篇
化学   16142篇
晶体学   948篇
力学   1550篇
综合类   616篇
数学   2980篇
物理学   10713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784篇
  2021年   800篇
  2020年   905篇
  2019年   830篇
  2018年   773篇
  2017年   1094篇
  2016年   941篇
  2015年   1255篇
  2014年   1409篇
  2013年   1808篇
  2012年   1798篇
  2011年   2021篇
  2010年   1939篇
  2009年   1967篇
  2008年   2122篇
  2007年   1807篇
  2006年   1840篇
  2005年   1546篇
  2004年   1162篇
  2003年   848篇
  2002年   770篇
  2001年   803篇
  2000年   842篇
  1999年   471篇
  1998年   254篇
  1997年   212篇
  1996年   192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41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引入2,7-萘二磺酸(2,7-NDA2-)阴离子作为结构导向剂,与五元瓜环(Q[5])和过渡金属离子(Co2+、Ni2+、Zn2+、Cd2+)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4种新颖的Q[5]基超分子自组装体(Q[5]-SA),即{[M (H2O)4(Q[5])]·(NDA)}·xH2O (M=Co (1)、Ni (2)、Zn (3))和{[Cd2Cl2(H2O)4(Q[5])]·(NDA)}·13H2O (4)。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自组装体1~3同构,其中Q[5]仅一端的部分端口羰基氧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简单配合物;而4中Q[5]的2个端口均与金属离子Cd2+配位形成了一维配位链。在自组装体1~4中,配体2,7-H2NDA均全脱质子,形成2,7-NDA2-阴离子平衡体系电荷,但均未能与金属离子配位,而在2,7-NDA2-阴离子与Q[5]外壁之间的瓜环外壁作用下进一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自组装体14的荧光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够作为抗生素诺氟沙星(NFX)的比率型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992.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高结晶度的3D树枝状C/PbWO4复合光催化剂(其中碳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0.26%、0.52%、0.78%)。应用X射线衍射、N2物理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光电流响应等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C的复合量为0.52%时,催化剂在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甲基橙和罗丹明B呈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在光照100 min内对20 mg·L-1酸性橙Ⅱ的降解率达到97%,为纯PbWO4的2.48倍。C/PbWO4复合光催化剂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掺杂在催化剂表面的C成为了电子俘获中心,有效俘获光生电子,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的显著效果,从而产生更多活性物种(·OH、h+)参与染料分子的降解,提升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简单的两步水热法制备出了锆基金属有机骨架和钼酸铋的复合材料MOF-808/Bi2MoO6。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N2吸附-脱附测试和电化学测试对所制备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光学性质以及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效率进行了分析。与纯Bi2MoO6和MOF-808相比,0.5%-MOF-808/Bi2MoO6复合材料展示出了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照射120 min时对抗生素环丙沙星(CIP)的降解率达89.7%。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了·O2-是主要活性物种,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可能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994.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MTC,C4H4N2O2S)分别和1,3-双(4-吡啶基)-丙烷(bpp)、菲咯啉(phen)合成了2个锌配合物[Zn(MTC)2(bpp)]n1)和[Zn(MTC)(phen)(H2O)2](MTC)(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二维网状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四面体结构。配合物2是二维层状结构,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变形的三角双锥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对EB-DNA复合体系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995.
采用三次纳米自组装合成法,制备了一种以二次纳米自组装Al2O3为主体的大孔主客体催化剂FA-40,具有0.78cm3·g-1的孔容、114m2·g-1的比表面积、27nm的平均孔径、6.0nm和40nm的双峰孔结构、孔分布在10~100nm高度集中、低堆积密度为0.56g·cm-3、活性金属含量高达35.70%。XRD和TEM分析结果显示,活性金属以直径小于2nm的微晶态纳米粒子形式均匀分散于主体表面。采用劣质催化裂化柴油进行20h加氢实验评价,反应趋于稳定时,FA-40的脱硫、脱氮及芳烃饱和率分别达到94.4%、95.5%和67.9%,与F-5相比分别提高了20%、80%和140%。300h的长周期加氢实验表明,FA-40具有良好的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996.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将共聚物接枝到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上制备超疏水表面。结果表明,以α-甲基苯乙烯(AMS)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经自由基聚合可得到共聚物AMS-co-BMA(PAB),其热降解产物接枝到MWCNT表面可制得与水滴静态接触角为165°,滚动角小于3°的超疏水表面。SEM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的接枝一方面增大了管间的空隙,增加了表面粗糙度,另一方面又为降低表面能提供了条件。不同pH值液滴测试及放置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超疏水表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索新型高效脲酶抑制剂,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酰腙氧钒(V)配合物,[VOL1(OCH3)(CH3OH)](1)和[VOL2(μ-OCH3)]2(2)(H2L1=N′-(5-氯-2-羟基苯亚甲基)-3-硝基苯甲酰肼;H2L2=N′-(5-氯-2-羟基苯亚甲基)-4-氯苯甲酰肼),并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化合物1是一个单核配合物,而化合物2是由两个甲氧基配体桥连的具有中心对称性的双核配合物。在每个配合物中,V原子都采取八面体配位构型。本文还研究了这两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它们对幽门螺旋杆菌脲酶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0μmol.L-1时,配合物1和2对脲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1.4%和73.3%,其IC50值分别为63.6和37.7μmol.L-1。  相似文献   
998.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Zn(HL)(H2O)(SO4)]·H2O}n1),[Cd(HL)Cl2](2)和[Cd(HL)I2](3)的结构(HL为喹啉-8-甲醛乙酰腙)。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Zn(Ⅱ)离子的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与来自1个中性三齿配体HL的ONN原子供体,1个水分子和2个μ2桥联的硫酸根配位,从而形成沿b轴方向的一维链。配合物23中Cd(Ⅱ)与1个中性三齿配体HL和2个卤素阴离子(2中为氯离子,3中为碘离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乙腈溶液中,配合物3与配体HL几乎无荧光发射,而配合物12分别在428和408 nm处有强荧光。  相似文献   
999.
锂硫电池的商用化受到硫和多硫化锂低的电导率、多硫化锂在有机电解液中的溶解、放电过程中硫的体积膨胀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通过自模板法制备了具有石墨化孔壁结构的介孔碳纳米纤维(MCNF),并利用这种结构将硫和多硫化锂封装在碳骨架内。具有石墨化孔壁结构的一维MCNF能够在循环中为硫和多硫化锂提供良好的导电网络。MCNF中小的介孔能够抑制长链多硫化锂的扩散。另外,MCNF大的孔容能够负载比较多的硫,并且能够为硫的放电膨胀提供足够的纳米空间。本工作制备的MCNF-硫纳米复合材料在0.8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仍有820mAh·g-1的比容量。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纳米SiO2和酚醛树脂为原料制备酚醛树脂裂解碳纳米SiO2复合阴极(硅碳物质的量的比为1:1),直接电解PFC/SiO2复合阴极,在900℃熔融盐CaCl2中,恒槽压2.0V下电解,制备出碳化硅纳米线。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其附带的能谱仪、X射线分析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Raman)对产物的组成、形貌、微观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化硅纳米线呈立方晶体结构,其直径为4~13nm,长可达数微米;室温下该纳米线在415nm和534nm附近有宽的发光峰。最后,讨论了碳化硅纳米线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