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9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855篇
化学   1604篇
晶体学   81篇
力学   190篇
综合类   103篇
数学   392篇
物理学   10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纳米氧化锌在模拟煤气下吸附单质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吸附剂,并采用BET、XRD、XPS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在固定床吸附实验台上,研究了吸附剂在N2和模拟煤气气氛下对单质汞的吸附特性,分析气体成分对纳米氧化锌脱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锌在纯N2气氛下的脱汞效率较低,以物理吸附为主;H2S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纳米氧化锌对汞的吸附,停止通入H2S后,脱汞效率仍能维持较长时间;CO和H2通过促进纳米氧化锌脱硫进而促进对汞的脱除。随着温度的提高,纳米氧化锌表面形成的单质硫逐渐减少,抑制了吸附剂对单质汞的吸附脱除。  相似文献   
982.
胜利超稠油的乳化降黏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胜利油田滨南超稠油单56-4X4高黏的内在原因。油品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高黏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胶质、沥青质的总含量超过30%;有机杂原子O、N、S及过渡金属Ni等形成的配位络合物增加了沥青质分子的内聚力。实验筛选出的降黏剂OP-10对该超稠油降黏率高达99.59%。通过FT-IR、SEM、分子量和偶极矩等分析对比了降黏剂作用前后胶质、沥青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OP-10使胶质、沥青质的氢键缔合作用减弱,部分拆散沥青质的堆积结构,从而使胶质、沥青质的分子量和偶极矩减小,分析得到降黏剂分子能渗透及分散胶质、沥青质的堆砌聚集体。偏光显微镜对乳状液及蜡晶微观形态的分析表明,降黏剂OP-10使超稠油乳状液由W/O型反相为O/W型而起到降黏作用;使蜡晶的聚集形态由细小均匀转变为尺寸较大的絮凝体,破坏蜡晶的三维网络结构,促进稠油黏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983.
以苯硼酸为识别物质,利用巯基自组装法将半胱胺与4-甲酰基苯硼酸反应形成的Schiff’s碱固定于金电极表面,构建了检测葡萄糖、乳糖、甘露聚糖的电化学阻抗传感器。根据传感器结合糖前后电子转移阻抗值的变化(ΔR et),分别进行了葡萄糖、乳糖、甘露聚糖的分析测定。以pH 9.0的5 mmol/L K3[Fe(CN)6]-5 mmol/L K4[Fe(CN)6]平衡电对溶液作为检测溶液,ΔR et与葡萄糖的浓度在5.05×10#9~5.05×10#5mol/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7×10#10mol/L(S/N=3);ΔR et与乳糖的浓度在2.78×10#9~2.78×10#5mol/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1×10#10mol/L(S/N=3);ΔR et与甘露聚糖的浓度在4.35×10#9~4.35×10#5mol/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4×10#10mol/L(S/N=3)。该方法简单、灵敏、成本低,可用于不同种类糖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984.
合成气制混合醇双功能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醇合成要求催化剂具备至少两类活性中心, 一类用于解离吸附CO以生成烷基链, 另一类用于非解离吸附CO以使烷基链含氧化生成醇. 两类中心通过协同作用共同构成混合醇合成所需的双活性中心.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合成气制混合醇过程中涉及的双功能催化研究进展, 并以几类典型的催化剂体系为例, 从双活性中心的构筑、典型的双活性中心结构、反应过程中双活中心结构的演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混合醇催化剂的研发应从纳米尺度上对催化剂进行设计, 使催化剂表面具有足够多的双活性中心, 并设法稳定催化剂的双活性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985.
采用室温溶液法合成两例新Cu(Ⅱ)配合物[Cu(phen)(H2O)(fba)(ClO4)]·H2O(1),1[Cu(bpy)(H2O)(fba)2](2)(Hfba=对甲醛苯甲酸,phen=1,10-邻菲啰啉,bpy=2,2'-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方法对其表征。化合物1、2分别为单核、一维链结构,均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构造。12的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1中金属离子在300~7和7~2K温度区间分别显示铁磁性和反铁磁性耦合,2中金属离子在测试温度范围内为反铁磁性耦合。  相似文献   
986.
以1,4-苯二甲酸为配体,FeCl3为金属盐,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苯二甲酸-铁配位聚合物晶体.以其为前驱体,通过固相热解制备了尺寸均一的α-Fe2O3纳米粒子.利用XRD、FT-IR、SEM及TEM等手段对配位聚合物及其热解产物进行了表征.将α-Fe2O3纳米粒子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0.1 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50次后,材料的可逆比容量仍保持在530 mAh·g-1,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二维缠结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Cu(bbi)0.5(boba)]n1)(bbi=1,1’-(1,4-丁烷基)-二(咪唑);H2boba=4,4’-(丁烷-1,4-二氧基)-二苯甲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显示:化合物1是具有聚轮烷和聚锁烃结构特征的三重平行穿插网络。此外还研究了它的荧光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8.
合成了2个钯(Ⅱ)化合物Pd(L121)和Pd(L222),(L1=(Z)-4-((对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L2=(Z)-4-((对甲苯胺基)亚甲基)-2,2,5,5-四甲基二氢呋喃-3(2H)-酮),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化合物12中包含多种弱相互作用。在化合物1中,呋喃环上氧原子和苯环上的甲基氢原子之间形成氢键,氢键桥联分子形成了一条平行于c轴方向的一维链结构,一维链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在化合物2中,分子之间通过C-H…H-C和C-H…C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989.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吡啶离子液体阳离子[BuPy]+及其水合物(水分子数为1~6)的分子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得到各种水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由此计算水合过程的标准反应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吡啶类离子液体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离子液体阳离子极性头与水分子以氢键形式构成水合层,该类氢键属于中强氢键;其水合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并且随着水分子数的增加水合物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90.
采用水热法将钨酸钠和浓磷酸与有机配体吡啶-2,6-二羧酸通过原位脱羧制得配合物(HP2W18O62)(C6H6NO2)5.2H2O(1),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循环伏安(CV)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分子中的2-吡啶甲酸来源于吡啶-2,6-二羧酸的脱羧反应。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分别为:a=1.553 3(2)nm,b=2.006 3(3)nm,c=2.759 9(4)nm,β=103.981(2)°,Z=4,F(000)=8 816。分子间氢键和2-吡啶甲酸与杂多化合物间的弱相互作用使该化合物具有3D超分子结构。CV结果表明,化合物1有四步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