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5篇
  免费   1141篇
  国内免费   1872篇
化学   3943篇
晶体学   262篇
力学   345篇
综合类   300篇
数学   821篇
物理学   28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465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549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71.
王英勇  罗美明  黎耀忠  陈华  李贤均 《有机化学》2005,25(10):1176-1181
烯烃的氢氨甲基化反应是合成各种胺及其衍生物的有效途径. 以催化体系及应用范围的发展为线索综述了该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2.
Japanese试剂的环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Japanese试剂与含活泼氢的双官能团化合物的环化反应,合成了含N-P-N,N-P-O的五元磷杂环化合物,并用IR,NMR和MS对新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3.
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千福  范曲立  黄维 《有机化学》2007,26(2):175-187
由于具有多种潜在的应用价值, 光致变色化合物作为高级功能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外广受关注. 在众多的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中, 二芳基乙烯特别是二噻吩乙烯,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良的耐疲劳度而成为这类化合物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 有关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各种合成及性能方面的报道已涉及到信息存储、分子开关、逻辑电路、液晶显示、磁性材料等众多领域. 主要是从有机合成的角度, 对这类材料的合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对各种合成方法分别加以介绍和分析, 对其发展趋势予以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4.
沉淀法高效制备聚多巴胺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利用“沉淀-再分散法”高效制备了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水分散液。 首先利用溶液氧化法制备了分散在水/乙醇中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然后向分散液中加入丙酮使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絮凝。 收集沉降物,用丙酮冲洗并干燥后,加水重新分散得到纯化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水分散液。 丙酮沉淀法得到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形貌规整,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在250 nm左右,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光热性能,与传统的超速离心提纯法相比,产率可提高57.4%。 此方法为其之后在药物载体及光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5.
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皂苷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比较了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皂苷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容量、解吸率和吸附动力学。发现ZTC-1树脂对大豆皂苷吸附量大、解吸容易、吸附速度快,是一种良好的大豆皂苷吸附荆,AB-8树脂次之.选择ZTC-l树脂纯化大豆皂苷粗提液,得到大豆皂苷产品纯度为78.2%(干物质),回收率为93.1%.  相似文献   
176.
变温红外光谱研究多嵌段聚氨脂脲的微相分离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由聚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3.5-二乙基甲苯二胺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组成的多嵌段聚氨酯脲(SPUU)的微相分离行为的影响.从室温逐步升温到310℃的过程中,氨基甲酸酯键(UT)之间形成的氢键大量解离,而脲键(UA)之间形成的、具有平面状双分叉结构的氢键在130~200℃范围却大量生成;从310℃缓慢冷却到室温后,部分游离的UT重新形成氢键,而硬段之间形成的UA氢键的含量又有所增加.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SPUU的微相分离程度.  相似文献   
177.
在27keV Ar+离子轰击时,用收集膜技术结合俄歇谱仪(AES),研究了三元合金Cu76Ni15Sn9系统的择优溅射行为。同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观察了靶点表面形貌变化并测定了形貌特征微区的合金组份原子的相对百分浓度。结果表明,Cu原子较Ni原子、Ni原子较Sn原子,在所测定范围(0─60°)内择优发射。最后讨论了靶点表面形貌特征和“元素局域富集”现象对择优溅射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8.
In pH2.0-3.0,niobium(V)forms molybdonlobic acid with sodiummolybdate.A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obium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ion-associate compound ofmolybdoniobate with Butyl Rhodamine B in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of polyvinyl alcohol and 0.4-0.7 mol/L H_2SO_4.The maximum absorption ofion-associate compound exhioits at 85 nm and the molar absorptivity is7.5×1.0~5 L.mol~(-1).cm~(-1)for niobium.The new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amounts niobium in silicate rock,when niobiumcontent is at the level of 8×10~(-3)%,with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of about 3%.  相似文献   
179.
Introduction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are known to de-stroy biomacromolecules and cause cell injury[1].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re is a balance betweenthe production of ROS and their destruction. Many dis-eases, such as brain ischemia, tumor, v…  相似文献   
180.
在合成[Co(bpma)(tn)Cl]2+体系配合物的实验中,得到[Co(ptma)(amp)Cl]2+体系的一反式(ptma中仲胺上的氢相对于Cl)经式异构体(m3[ZnCl4]·0.5H2O),其中bpma=N,N′-二(2-吡啶基甲基)胺,tn=1,3丙二胺,ptma=N-(2-吡啶基甲基)丙二胺,amp=2-(氨基甲基)吡啶。此配合物异构体构型选择性形成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其结构中配体间C-H…π相互作用使之更稳定的结果。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晶体学参数:单斜晶系,空间群C2/c,a=1.55978(19)nm,b=1.33324(16)nm,c=2.2077(3)nm,β=94.832(3)°,V=4.5748(10)nm3,Dc=1.696g·cm-3,Z=8,F000=2360,μ(MoKα)=23.72cm-1,R=0.0475,Rw=0.1204。配合物离子中Co3+为六配位。晶胞中含8个配合物阳离子,8个[ZnCl4]2-阴离子及4个水分子,对映体的比例为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