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化学   308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98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44篇
物理学   2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用激光光散射方法研究了具有特殊相行为(LCST,UCST共存)共混体系羧化聚苯醚和聚苯乙烯在UCST域内的不稳相分离初期分子量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分离初期动力学过程与Cahn理论吻合;随着分子量增加,表观扩散系数D_(app)明显减小;该体系的表现扩散系数为10~(-14)cm~2s~(-1)数量级。De Gennes管子模型可很好地描述不稳相分离初期大分子扩散行为。  相似文献   
12.
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经丁醛等离子体处理的云母粉填充高密度聚乙烯熔体(160℃)和聚丙烯熔体(180℃)的流变性。数据表明,处理削弱填充聚烯烃熔体流动的非牛顿性,熔体流动非牛顿指数随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处理降低填充聚烯烃熔体在低切变速率下的表观粘度,提高其在高切变速率下的表观粘度,发生转变的临界切变速率对填充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别为150S~(-1)和50S~(-1)。扫描电镜观察熔体形态证实,处理对熔体粘度的复杂影响,是处理改善填料在熔体中的分散性和提高填料与基体界面结合力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聚环氧乙烷/脂肪族聚碳酸酯共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差热分析(DSC)和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聚环氧乙烷(PEO)和新型聚合物脂肪族聚碳酸酯(PPC)共混热行为和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熔点下降方法给出 PEO/PPC 混合体系在320K 下相互作用参数为-0.46,FTIR 谱表明 PPC 大分子链和 PEO 大分子链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PEO/PPC 共混形态随 PPC 含量增加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黄孢展齿革菌菌丝球同时吸附铅镉离子的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间歇法,利用黄孢展齿革菌菌丝球吸附溶液中的Pb^2 和Cd^2 ,研究Pb^2 和Cd^2 共存体系中吸附初速率随初始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少量Cd^2 的存在促进其对Pb^2 的吸附,并提高吸附初速率,但随着Cd^2 初始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并转为抑制作用;Cd^2 的吸附初速率随着Pb^2 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Pb^2 和Cd^2 的吸附初速率都随自身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正交法对丁苯橡胶(SBR)/聚丙撑碳酸酯(PPC)共混弹性体进行配方设计,得到了一个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配方。并通过方差分析得出PPC含量和马来酸酐(MA)用量是影响弹性体拉伸性能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蓖麻油制取10-羟基癸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从蓖麻油制取10-羟基癸酸的研究,发现了从蓖麻油制取10-羟基癸酸的新的工艺路线和最佳的工艺条件,用氢氧化钠用量、2-辛醇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四因子三水平L_9(3~4)进行了正交试验,发现最佳工艺条件是:氢氧化钠(g)/蓖麻油(g):1.25:2-辛醇量(g)/蓖麻油(g):2: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180℃。在这一新的工艺路线和最佳工艺条件下,10-羟基癸酸产率可达75%。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电位波谱分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伦民  黄玉秀 《分析化学》1993,21(4):428-430
本文研究了镍与酪氨酸、胱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形成的四组络合物,在pH=10的Na_2B_4O_7·10H_2O-CH_3CHO-NaOH体系中,应用示波极谱进行电位扫描,出现四组灵敏度和分率辨均很高的电位波谱,为同时连续测定多组份共同存在的氨基酸分析方法提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聚氯乙烯/聚丙撑碳酸酯共混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羟基取代烷基苯磺酸盐界面扩张粘弹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羟基-3,5-二癸基苯磺酸钠(C10C10OHphSO3Na)表面和正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 考察了平衡时间对界面性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羟基取代烷基苯磺酸钠具有十分特异的界面性质, 其扩张模量比一般表面活性剂大一个数量级, 达到平衡的时间较长, 形成的界面膜弹性较大. 界面张力弛豫测定结果表明, 平衡时界面上存在特征时间长达103 s的慢过程. 上述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羟基间形成氢键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低湿溶液缩聚的方法合成了对苯二甲酰氯,二甲基联苯胺和己二醇为单体的芳酯族液晶聚酯酰胺。用DSC,X光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该系列聚酯酰胺的热致液晶行为,确认了二甲基联苯胺单体用量在20%(mol)的情况下,所得聚酯酰胺仍为向列型液晶聚合物。由于聚酯酰胺分子间聚酰胺链段之间的氢键作用,随着二甲基联苯胺用量增加至60mol%时,所得的聚酯酰胺己无液晶转变温度,其液晶区间即从熔融温度直至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