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0篇
化学   106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32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33篇
物理学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刺激响应性药物载体由于其优异的控释性能,在生物医药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硼酸酯键因构筑条件简单、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能够响应生物体内pH、葡萄糖、三磷酸腺苷(ATP)等多种微环境变化的优势被广泛用于刺激响应性药物载体的构筑.基于硼酸酯键的药物载体类型有药物-聚合物偶联、聚合物胶束、线性-超支化聚合物和介孔二氧化硅等,它们既能负载抗癌药物,又能递送胰岛素和基因.药物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负载到载体上,并利用硼酸酯键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成与断裂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从药物类型、载体类型、药物与载体的结合方式以及硼酸酯键的断裂机制四个方面综述了硼酸酯键在药物传递体系中的应用,并对其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2.
原油、沥青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信息已被应用于油气勘探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然而相关的分析方法较少,而且前处理过程繁琐。本文将微波消解法应用于沥青样品的消解,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16种稀土元素的方法。不同组合消解试剂优化实验研究表明,HNO3-HF作为消解试剂效果最好,并讨论了样品量、消解条件、质谱干扰等影响因素。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的精密度(RSD,n=8)小于6.2%,稀土元素检出限在0.0001~0.013μg/g之间,标准样品分析结果均在推荐值误差范围之内,为沥青类样品中稀土元素分析测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3.
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及拼合设计原理,设计并合成了14个新型的噻吩并四氢吡啶芳酸醚类化合物(4a~4j和8a~8d),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表征。采用Bron比浊法测定了4a~8d对腺苷二磷酸(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结果表明:4-【3-{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基}丙氧基】-苯甲酸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4-【3-{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基}丙氧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0.020 mmol·L-1和0.018 mmol·L-1。  相似文献   
164.
本文和TPR,IR,TPD和TPSR等技术研究了以表面改性法制备的Mgo-SiO(MSO)表面复合物担载的Ni-Cu合金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165.
纳米Au催化剂被认为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用于醇选择氧化的第二代催化剂.这是因为Au氧化还原电势高,化学稳定性好,可抑制易使Pt族元素中毒的胺等的毒化;其次,对于一些特定选择氧化和还原反应而言,具有较优的反应选择性.目前较多的研究集中在调变Au纳米颗粒与氧化物载体的相互作用,获得协同效应.例如,利用CeO2纳米晶为载体,沉积Au纳米颗粒(约3 nm),使CeO2部分还原为非计量比的催化材料,活化氧并获得高选择氧化性能.碳是相对惰性的载体,与Au相互作用力弱,因此可被用于研究Au纳米颗粒本征催化性能.但负载碳金催化剂在焙烧甚至还原过程中易团聚,且在反应中易流失,可能导致活性下降.利用胶体沉积法可获得介孔碳担载纳米Au催化剂,对葡萄糖选择氧化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是,制备中使用的保护剂残留经常被忽略.由于立体效应或电子结构调变作用,保护剂可能影响Au催化剂活性或稳定性.我们前期建立了反应单体参与的自组装技术合成功能化介孔碳路线,一步在介孔碳骨架中掺杂氧化物纳米催化剂.本文从介孔催化材料的结构出发,设计“镶嵌”在碳骨架中的纳米Au颗粒.采用配位作用辅助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技术,以苯酚和甲醛为碳前体,引入含巯基硅烷偶联剂,通过配位作用稳定金离子,获得尺寸可控介孔碳限域纳米Au催化剂.低温炭化中,由于巯基-金的配位作用阻抑金属移动或团聚,高温下聚合物炭化为相对刚性的碳骨架.此时,Au纳米颗粒被相邻介孔孔墙限制.硅烷偶联剂可除去,不影响碳载体,并可产生丰富二级孔道,获得多级孔道介孔碳材料.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催化剂中Au颗粒的尺寸可控,为3-18nm,且具有单分散性,均匀地分散在整个介孔碳骨架中,其含量为1.1-9.0 wt%.金碳催化剂具有有序的二维六方介孔结构.能量散射谱(EDX)也证明了催化剂只含有C,O和Au元素,没有S和Si元素的残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显示催化剂表面的Au含量远远低于ICP的测试结果,也证明了Au纳米颗粒分布在介孔碳骨架内,同时只含有C,O和Au元素也与EDX相符.X射线近边吸收谱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Au表面电子性质发生改变.N2吸脱附等温线显示,有序介孔碳金催化剂具有典型的第Ⅳ型曲线,说明孔径分布范围较窄,主孔道尺寸为3.4-5.7 nm.值得注意的是,低压力段吸附量显示明显突跃,暗示其具有一套约为2 nm的次级介孔.所有的催化剂都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269-1743 m2/g)和大的孔体积(0.79-1.38 cm3/g).Au纳米颗粒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在惰性气氛中,即使在600℃也未见明显聚集长大.进一步讨论了合成中影响金纳米颗粒尺寸的重要影响因素.(1)巯基含量:通过调节巯基组分的含量,可以调控催化剂中Au纳米颗粒的尺寸(9-18 nm).需要强调的是,Au纳米颗粒尺寸与巯基在新合成材料中的浓度有关,当巯基含量在所研究的范围中时(1.55-3.06 mmol/g),Au纳米颗粒尺寸仅仅与巯基浓度有关,而与Au浓度无关.(2)硫酸预炭化处理:新合成的材料经过一步硫酸预炭化处理,可以得到尺寸为3 nm的有序介孔碳金催化剂.表征结果证明,经过硫酸预碳化处理,大量表面活性剂被除去,同时聚合物载体发生部分碳化,有助于在后续高温炭化中保护3 nm金颗粒不团聚.尺寸可控、高热稳定性、无配体保护的有序介孔碳负载Au催化剂有望应用在催化和传感器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6.
煤作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复杂混合物,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不同的微量元素信息代表不同的地质意义,稀土元素可以提供丰富的沉积环境与物源信息。采用高压消解罐,选用硝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消解样品,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16种稀土元素的方法。讨论了样品量、消解试剂、质谱干扰等影响因素,各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在0.001~0.016μg/g,NIST SRD 1632d煤标准样品实测值和标准值一致,标准样品测定结果与实测样品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小于5%,可满足煤中稀土元素的准确测定,为煤类样品中稀土元素测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7.
王杰 《数学之友》2023,(1):89-91
几何是一门结构严谨的学科,几何证明大题也是当前中考的必考题.然而不少一线数学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在做这一类题时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学生对此也很苦恼.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答题过程中:几何语言书写不规范、逻辑推理不严谨等.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几何证明大题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硝苯地平片含量及其含量均匀度。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V(甲醇):V(三乙胺缓冲液,pH5.20)=68:32,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37um。在此色谱条件下可得到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高的回收率,其分解产物亦可得到良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9.
小鼠髓系白血病M1细胞经IL-6诱导分化后一系列蛋白质点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其中A点表达量显著增加。MALDI-TOF-MS的肽质量指纹谱鉴定表明A点为肿瘤蛋白D52(tumor protein D52,TP D52)。为进一步确认该结果,对A点进行了ESI-MS/MS分析,测定了3个肽段的序列。Mascot数据库查询结果很肯定地表明该蛋白为TP D52,但只有两个肽段与之匹配。对未匹配肽段的序列分析表明它对应于TP D52N端1-10氨基酸MDRGEQGLLK,其中N端第1个氨基酸甲硫氨酸M发生了乙酰化。分析结果与M乙酰化的规律一致,即当第2个氨基酸是酸性氨基酸D或E时,M很容易发生乙酰化。本研究文首次报道了TP D52的N端乙酰化,其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0.
以6月及12月龄SAMP 8及同龄SAMR 1为研究对象,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法, 分析比较了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ice, SAM)的快速老化亚系SAMP 8及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 1血清蛋白表达的差异. 与同龄SAMR 1比较, 6月龄SAMP 8血清中有15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上调, 3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下调, 7个蛋白点只在SAMP 8中有表达; 12月龄SAMP 8血清中有9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上调, 7个蛋白点表达显著下调, 12个蛋白点只在SAMP 8中有表达. 应用质谱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了19种蛋白质. 其中6个蛋白只在6月龄SAMP 8中表达, 4个蛋白只在12月龄SAMP 8中表达. 此外, 在6月龄及12月龄SAMP 8血清差异蛋白中, 存在9个共同的差异蛋白, 按照功能可分为4类: (1) 免疫相关蛋白; (2) 老化相关蛋白; (3) 糖代谢及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 (4) 其它蛋白.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 SAMP 8和SAMR 1血清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一些差异蛋白可能是SAMP 8老化进程中相关病理生理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