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化学   308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105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90篇
物理学   3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淀粉与丙烯酸甲酯的接枝共聚物作为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晓秋  段梦林 《应用化学》1998,15(4):101-103
如何解决废弃塑料制品的再资源化和使用无污染的降解塑料是当今人类急待解决的热点课题.淀粉与丙烯酸甲酯(MA)进行接技共聚以制备塑料发泡产品的研究已有报道[‘-‘1,一般认为塑料中淀粉含量在40%以上的产品,很容易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掉[‘].这些研究都是在水溶液体系中进行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开发高淀粉含量的接校共聚物,为此对比了在3种不同体系(MA-CH3OHA12O三元均相溶液体系,水溶液体系和乳液体系)中得到的接校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形态观察与组成情况,发现单纯追求高接技效率与接枝链MA的高分子量并不一定能得到…  相似文献   
752.
以0.50mol.L^-1盐酸为底液,预镀汞膜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用微分电位溶出法对车间空气中镉进行测定,用标准加入法定量,在选定的条件下,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CV为1.256%-2.23%,平均回收率为96%-107%,本法与原子吸收法对比,测定结果显著性差异,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53.
郁铭  陈婧  王娟  高宝岩 《分析化学》2002,30(12):1530-1530
1 引  言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简称TTA)是一种性能优异的 β 二酮类螯合剂 ,若适当控制pH值及配合恰当的萃取剂 ,可用于锆 铪、铀 钍等数十种金属的分离。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光学活性、能够发射特征荧光 ,还被应用于人民币的防伪技术。由于 4 氨基安替比林荧光极弱 ,有关 4 氨基安替比林形成的席夫碱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文献报道很少 ,特别是有关三齿席夫碱配体化合物的荧光研究更少。我们以NH2 为衍生点将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TTA)与 4 氨基安替比林 (4 ATP)进行分子缩合 ,得到一种新型三齿席夫碱配体 噻吩甲酰三氟丙酮缩 4 …  相似文献   
754.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题实质上是中药有效化学成分(ECC)的研究.得出了下列一些研究结果,1.提出了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思路即以中药中TE的存在状态为核心,以中药中TE和有机成分(OC)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来开展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工作.2.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用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论以及贝塔朗菲定律.以大量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其核心是:(1)中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可以是OC,也可能是TE;(2)中药中的ECC更有可能是二者的配合反应所形成的配合物.3.在中药中OC和TE的相互配合反应中.即改变了TE的存在在状态后.发现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变化的规律性:(1)有的配合物具有原来二种成分的生物活性;(2)有的配合物则可提高某一成分的生物活性或降低其毒副作用;(3)有的配合物测产生二者所不具备的新的生物活性;(4)TE的生物利用度均有所提高.4.从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有较好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配合物.为新型配合物中药新药的研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5.采用了配位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把pH电位法和计算机平衡模拟技术相结合,为中药ECC和中药TE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5.
固体物质的体相结构和性质在其表面上有所反映和继承。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理论上可以根据晶体结构加以推断。但是实际上,表面原子往往倾向于进入新的平衡位置,从而使表面层内原子间的距离、配位数、配位多面体的型式以及化学键的性质等发生变化,甚至重建表面结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表面看作体相的中止,把表面结构看作体相结构的简单延  相似文献   
756.
乙烯在CuO/γ-Al_2O_3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γ-Al_2O_3,CuO及一系列CuO/γ-Al_2O_3的乙烯吸附性能。用X射线相定量(内标)法测定了CuO/γ-Al_2O_3中晶相CuO含量。以CuO/γ-Al_2O_3样品中晶相CuO含量对总含量作图,可以得到一个典型的、呈现阈值的图。此阈值相当于100米~2载体能分散0.046克铜。在阈值水平以下,CuO都能作为离子分散在γ-Al_2O_3表面;阈值水平以上,出现晶相CuO,但分散在表面的CuO量维持不变。在阈值以下,CuO/γ-Al_2O_3对乙烯吸附量随CuO含量而增加;在阈值处,乙烯吸附量达到极限,每平方米样品吸附3×10~(17)个乙烯分子,比γ-Al_2O_3的吸附量大两个数量级;在阈值以上,乙烯吸附量不再改变。吸附量与分散的CuO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乙烯在CuO/γ-Al_2O_3上脱附活化能的测定值为15千卡/克分子。大致与π络合的键能相当。 提出了乙烯在氧配位为4的表面Cu~(++)上才能形成稳定π络合物的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吸附乙烯与Cu~(++)的分子比小于1(CuO0.63重量%,分子比为0.15),且随表面Cu~(++)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等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757.
用气相流动吸附法制备了TiO_2/SiO_2复合载体,用浸渍法制备了MoO_3/(TiO_2/SiO_2)催化剂。应用XRD和LRS等技术研究了TiO_2在SiO_2表面及MoO_3在TiO_2/SiO_2表面上的分散状态。结果表明,TiO_2在复合载体中的含量低于其分散阈值时,它在SiO_2表面呈单层但非密置单层分散;MoO_3在催化剂中的含量低于其分散阈值时,它在复合载体表面亦呈单层但非密置单层分散。TiO_2与SiO_2之间、MoO_3与TiO_2/SiO_2之间相互作用都较弱。TiO_2在SiO_2表面的分散可改善MoO_3的分散状态,提高MoO_3在SiO_2表面上的分散阈值。  相似文献   
758.
采用水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a2+交换的4A,13X和LSX分子筛,并在25 ℃下测定了它们的静态吸附等温线和动态穿透曲线.研究发现, Ca2+交换的4A,13X和LSX分子筛对氮的吸附性能都明显优于其相应的钠型分子筛,而它们对氩的吸附量变化不大,说明Ca2+交换的这三种分子筛是较好的氮氩分离吸附剂.从动态吸附的结果来看,所研究的各种分子筛都有一个最优的吸附分离压力,在本论文研究的压力范围内,这个最优压力在0.6 MPa附近.由穿透曲线可推算出混合气体的吸附量,通过氮和氩在混合气体中的吸附量和相应纯气体吸附量的对比可以得出,对于氮氩吸附选择性较高的分子筛,氮的存在对氩的吸附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9.
钇离子在氯化物熔盐中的电化学还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和卷积伏安法研究了钇离子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钼电极上的阴极过程。结果表明,钇离子的电化学还原反应是简单的一步反应,阴极过程在较低扫描速度下接近于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阴极产物为固态钇。  相似文献   
760.
采用水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了高Li+交换度的4A、13X和LSX分子筛,并在25 ℃下测定了它们的静态吸附等温线和动态穿透曲线.研究发现,高Li+离子交换度的4A、13X和LSX分子筛都具有较大的氮吸附容量和较高的氮氩分离选择性,说明高Li+离子交换度的4A、13X和LSX分子筛是较好的氮氩分离吸附剂.从动态穿透曲线结果来看,所研究的三种分子筛都有一个最优的吸附分离压力,在本文研究的压力范围内,这个最优压力在0.6 MPa附近.对比高锂交换度的三种分子筛,以高锂交换度的LSX分子筛的氮氩吸附分离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