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3篇
化学   6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原位监测离子交换制备Cu-ZSM-5的过程,并用TPD-MS研究了样品加热脱水时的变化,发现在PH值,较高的条件下铜可能多数以Cu(OH)^+参与交换而使Cu-ZSM-5达到所谓的超计量交换,当新鲜样品受热时,Cu(OH)^+会迁移到另一个Cu(OH)^+的近邻进行脱水而形成铜氧铜桥,此桥可进一步脱氧而使二价铜还原成一价铜,迁移,脱水形成铜氧铜桥的过程是完全可逆的。  相似文献   
42.
聚乙二醇为分散剂的沉淀法制备IF-MoS2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添加聚乙二醇(PEG)作为分散剂的沉淀法制备非晶态MoS3前驱体,并在高温氩气气氛中用氢气脱硫制备了MoS2颗粒。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表征了MoS2颗粒的结构和形貌。溶液中添加PEG后,脱硫温度对所制备的MoS2颗粒粒径没有明显影响。MoS3在900 ℃保温7 h脱硫获得了球形的嵌套层状封闭结构的IF-MoS2纳米颗粒。分析讨论了IF-MoS2形成机制以及聚乙二醇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3.
Cu-ZSM-5分子筛中铜的精细结构和NO催化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XAFS技术研究了不同交换度的还原、再氧化处理的Cu-ZSM-5分子筛中筛中铜离子的精细结构,在ZSM-5分子筛中,存在两种铜可占据的位置:一种具有饱和的氧配位的较短的铜氧距离,另一种铜氧配位不饱和且铜氧距离较远,离子交换时,铜离子可能优先占据前者,其量低于30%。这两类铜的催化能力差别甚大,前者几乎无催人分解NO的活性。  相似文献   
44.
希夫碱钴配合物的吸氧热力学及其自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双Schiff碱钴配合物,并研究了该配合物在吡啶溶液中的吸氧过程热力学。在4—24℃范围内,吸氧摩尔比为1:1,吸氧过程热力学参数为:△H=-26.8(±0.5)kJ/mol,△S=-89.2(±1.8)J/mol·K。在30—45℃范围内,吸氧摩尔比为2:1,吸氧过程的热力学参数为:△H=-172.6(±9.14)kJ/mol,△S=-517.3(±29.4)J/mol·K。温度超过45℃,自氧化作用变得明显,配合物中苄羟基被氧化为醛基。提出了可能的氧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45.
Cu-ZSM-5分子筛中铜的超计量交换和铜氧铜桥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原位监测离子交换制备CU-ZSM-5的过程,并用TPD-MS研究了样品加热脱水时的变化.发现在pH值较高的条件下铜可能多数以Cu(OH)+参与交换而使Cu-ZSM-5达到所谓的超计量交换.当新鲜样品受热时,Cu(OH)+会迁移至另一个Cu(OH)+的近邻进行脱水而形成铜氧铜桥,此桥可进一步脱氧而使二价铜还原成一价铜.迁移、脱水形成铜氧铜桥的过程是完全可逆的.  相似文献   
46.
青海出露油砂沥青的烃类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机(GC/MS)检测了青海出露油砂沥青的烃类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其为陆源湖相有机质生成的原油经生物氧化降解形成的。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地质环境,其生物氧化降解程度低,饱和烃含量甚高,分布规整,轻质组分很多,明显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油砂沥青。鉴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与分布,该油砂矿必须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开采。  相似文献   
47.
癸二酸根插层水滑石的组装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维  农兰平  曾和平 《无机化学学报》2004,20(11):1329-1333
有机物柱撑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水滑石层柱材料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化学家和材料学家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有机物在水滑石层板间的插层组装方法、插层驱动力、主鄄客体间的超分子作用、插层产物的结构表征、性能和应用[1],制备出了许多具有特  相似文献   
48.
方书农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5,9(2):118-124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和/或Cu^0反应产生了N2、N2O和Cu^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  相似文献   
49.
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低温热处理(54℃)、高温热处理(180℃)以及双轴拉伸等四种不同试样,测量了室温到180℃范围内不同温度在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根据最小二乘曲线拟合解谱结果,可知最长寿命成份的湮没参数τ和I的温度曲线分别灵敏地反映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玻璃转变过程和结晶过程.据此讨论了正电子湮没寿命参数与PET转变的关联以及PET玻璃转变的有关性质.  相似文献   
50.
含酯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活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氯乙酰氯、乙二醇、长链叔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含有酯基的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用正交实验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用IR(红外光谱)1、H NMR(核磁共振氢谱)、MS(质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该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疏水链R为C12H25,C14H29,C16H33时,其临界胶团浓度ccmc值分别为1.62×10-5,1.38×10-5,1.28×10-5mol/L,临界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36.4,38.5,41.2 mN.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