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5篇
  免费   797篇
  国内免费   1432篇
化学   2759篇
晶体学   203篇
力学   251篇
综合类   234篇
数学   604篇
物理学   20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41.
在AHAS与磺酰脲类除草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基础上, 利用分子对接程序DOCK 4.0, 通过MDL/ACD三维数据库虚拟筛选, 得到了296个与AHAS结合能较低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构信息, 从中选取了部分小分子进行化学合成, 并且测试了其生物活性. 部分化合物的体内和体外活性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2.
Organic nanocrystals of 1,3,5-triphenyl-2-pyrazoline(TPP) with a series of sizes were synthesized by reprecipitation method.The luminescence quantum efficiency of TPP nanocrystals increases from 24.2% for the nanocrystal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300nm to 34.6% for those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20nm.Surface capping by polyvinyl pyrrolidone(PVP) will improve the quantum efficiency of TPP nanocrystals.The size-dependence and capping-induced variation of the luminescence quantum efficiency was elucidated in viewpoint of aggregation quenching and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TPP monomers and the aggregates in TPP nanocrystals.  相似文献   
143.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和衣康酸锂(IALi)为自由基共聚反应的主要单体, 采用溶液聚合方法, 合成轻度交联的P(AN-MA-IALi)聚合物电解质膜.通过FTIR, DSC和SEM等测试方法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利用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对该膜的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交联聚合物的室温电导率达到10-5~10-4 S/cm, 当IALi的质量分数为3%时, 所制备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电导率最大可达到1.89×10-4 S/cm.  相似文献   
144.
微孔型固体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电解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Solidpolymerelectrolyte)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已经有 3 0年的历史[1] ,从物理角度来看 ,研究过干态型 (DrySPE)、凝胶型 (GelledSPE)和微孔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PorousSPE)三大类型[2 ] ;从化学角度来看 ,研究过含氧、含氮、和含氟的等聚合物[1~ 6 ] .微孔型固体含氟聚合物电解质是近 1 0年来才开始研究并受到产业界很大关注的一种SPE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可以解决液体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漏液问题 ,并提高其安全性 ,还可以通过使用塑料包装来减小电池的重量…  相似文献   
145.
王红  刘健  刘鹏  杨启华  肖建良  李灿 《催化学报》2006,27(11):946-948
 分别以乙烷桥键磺酸官能化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十二钨磷酸铯、活化硅胶以及SBA-15为载体,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制备了负载型双噁唑啉催化剂,并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3-((E)-2-丁烯酰基)-1,3-噁唑啉-2-酮和环戊二烯的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 研究表明,催化剂的性能取决于载体本身以及载体表面阴离子的性质. 以SBA-15为载体时产物的对映体选择性较低,可归因于载体表面较低的羟基浓度.  相似文献   
146.
NO2气相硝化金刚烷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半经验MO-PM3方法研究了NO2气相硝化金刚烷反应机理. 计算结果表明, NO2不能直接取代金刚烷H; 在B3LYP/6-311++G(3df,2pd)//B3LYP/6-31G* 较高水平下, 对三个可能机理的反应势垒(Ea)的精确计算表明, 该反应的决速步骤为NO2中O和N进攻1-H的竞争过程, 且1-硝基金刚烷为主要产物. NO2中O进攻1-H决速反应过程中, 分子几何、原子自然电荷及IR光谱变化表明, C—H键的断裂和N—H键的形成是一个协同过程; 参与新键形成和旧键断裂原子C(1), H(11), O(28), O(29)和N(27)的原子自然电荷及与其相关的键长、键角有明显的变化. 反应过程中体系偶极矩的变化表明, 极性溶剂能降低反应势垒, 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7.
李会学  唐惠安  杨声  萧泰 《化学学报》2007,65(20):2229-2234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7种3-(3'-吡啶基)-6-芳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分子进行全优化, 所有化合物都是平面分子. 计算了分子的垂直电子亲和势(VEA)、绝热电子亲和势(AEA)、分子内重组能以及绝对硬度等相关能量, 结果显示化合物的HOMO 与LUMO能级可通过连接不同取代基进行调节, 变化幅度为0.346~1.10 eV. 分子内重组能证实3-(4'-氰基-3'-吡啶基)-6-芳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是很有前途的电子传输材料, 不同取代基所对应的化合物分子内重组能也不同. 绝对硬度数据与分子内重组能都表明, 化合物E, G难于传输电子. 用TDDFT方法计算了化合物A, BC的吸收光谱, 与实验值相比, 最大吸收峰的差值在3~10 nm之间.  相似文献   
148.
利用G-四链体DNA(5′-CTGGGAGGGAGGGAGGGA-3′)与氯化血红素结合形成G-四链体-Hemin DNA酶,其能高效催化H_2O_2氧化反应底物由无色变为绿色,当溶液中有Ag~+或Hg~(2+)存在时会阻碍该DNA酶的形成,导致绿色溶液变浅。基于此,建立了比色法测定Ag~+和Hg~(2+)的传感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溶液的吸光度与Ag~+和Hg~(2+)浓度分别在100.0~1 000.0 nmol/L和80.0~800.0 n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δ/Slope)分别为55.9 nmol/L和64.3 nmol/L。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采用该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测试,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9.
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晶薄膜电极,晶型为锐钛矿型。为了提高电极的光电性能,利用聚苯乙烯小球做造孔剂,制备了含有大孔隙的TiO2纳晶薄膜电极,孔径约为200 nm,该电极具有较好的光漫反射性能,更重要的是球形大孔的存在,提高了凝胶电解质在TiO2薄膜电极中的渗透和I3-离子的扩散性能,与不含大孔的TiO2电极相比,电池的短路光电流提高约2 mA·cm-2,光电转换效率提高0.6%。  相似文献   
150.
W/O/W多重乳液中水传递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 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 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 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 按理论预测制备出了不同稳定态的W/O/W多重乳液, 利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了多重乳液中水的传递过程, 确定体系在实验状态下的稳定程度,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