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9篇
  免费   806篇
  国内免费   1436篇
化学   2768篇
晶体学   224篇
力学   254篇
综合类   238篇
数学   607篇
物理学   21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991.
吴雪静  金杰  颜炜  肖华  樊柳荫  曹成喜 《色谱》2016,34(8):801-810
在甲酸(α相)和氢氧化钠(γ相)缓冲液形成的移动反应界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衍生移动反应界面模型。模型表明在α相和γ相之间会形成一个新的β相,β相和α相形成衍生移动反应界面,β相和γ相形成移动界面。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文给出了相关理论及数值推导过程。此外,基于毛细管电泳和自制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若使用以前的移动反应界面,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误差,而采用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高度一致。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理论及模型对于电泳,特别是毛细管电泳中样品的分离与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The evolution behavior of the light tar fraction of tar during large bituminous coal particle pyrolysis in a fluidized bed reactor at 500-900℃ was investigated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process. The coal residence time was varied from 30 s to 150 s. The crude tar obtained was distilled and separated into the light fraction and the heavy fraction through an evaporator under conditions of 280℃ and 104 Pa. The light tar was subjected to GC-MS analysis, and the 300 main species in each spectrum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olution behavior of the light tar fraction and the heavy tar fraction presented spectacularly different variation trends with pyrolysis temperature and coal residence time. The molecular weight and number of rings per aromatic compound molecule contained in the light tar frac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yrolysis temperature because of polymerization.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amount of methyl substituents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ings per molecule of poly-aromatic ring compounds. The chain aliphatic compound evolution was suppressed and underwent heterocyclization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93.
以金属Al粉和B2O3粉为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制备AlB2-Al2O3复合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手段,对所制得的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研究了Al粉粒度(100目、300目和600目)对自蔓延高温合成方法制备AlB2-Al2O3复合粉体的燃烧学、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粉粒度越小,燃烧温度越高、燃烧波速度越快,复合粉体中AlB2相含量增加,实验测得600目铝粉反应的燃烧温度为2060K,燃烧波速度为2.08 mm/s.复合粉体以AlB2和Al2O3为主晶相,显微结构为数量较少、粒径约5μm的AlB2粉弥散分布于粒径约2 μm的Al2O3和Al的混合粉中.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摩尔比为1∶1的BaCe0.8Y0.2O2.9(BCY)-Ce0.8Gd0.2O1.9(GDC)复合粉末,并在1550℃烧结保温5h获得复合电解质片.对BCY-GDC复合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CY-GDC复合电解质在1550℃烧结时会发生固相反应,形成以BaCe1-x-yGdxYyO3-α相为主的显微组织.固相反应后的BCY-GDC复合电解质在700℃3;CO2和沸水中的稳定性高于单相BCY;基于固相反应后BCY-GDC复合电解质的单电池在700℃下20h测试时间内的开路电压以及最大功率密度的稳定性均高于相同条件下BCY电解质的单电池.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LiMn2O4和LiMn1.92 Mg0.08O3.84Br0.16锤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用XRD、SEM、XPS、充放电测试和CV对其结构、形貌、化学成份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Br的掺杂未改变LiMn2O4的结构.在0.5C倍率下,LiMn1.92Mg0.08O3.84Br0.16的放电比容量为119 mAh/g,与LiMn2O4相比,其首次放电比容量提高了3.6;,循环100次后,LiMn1.92Mg0.08O3.84Br0.16的容量保持率高达86.9;.在5C倍率下,LiMn192Mg0.08O384Br0.16的放电比容量为91.1 mAh/g,比LiMn2O4提高了24.1;.实验表明,Mg、Br共同掺杂提高了LiMn2O4的放电比容量,并明显改善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从而获得了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996.
Based on the unsteady aerodynamics experiment (UAE) phase VI and the model experiment in controlled conditions (MEXICO) projects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China Aerodynam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ARDC),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wind tunnel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for the wind turbine is summarize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commonly us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for wind turbine are reviewed. Import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wind tunnel disturbance, the equivalence of the airfoil inflow condi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 the dynamic inflow influence,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and the vortex induction.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at CARDC and some ideas on the large wind turbine are also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997.
许多金属材料在进行显微或宏观压入测试时,测得的弹性模量会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大而不断降低.考虑到在压痕测试过程中金属材料并不产生明显的裂纹,这种性能退化应是由材料的损伤引起.然而,经典损伤理论认为以受压和受剪为主的压入变形不会引起材料软化和损伤.本文结合剪切变形下材料损伤的萌生和演化机理,对经典的GTN(Gurson-Tvergaard-Needleman)模型进行了修正,对压入测试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材料在压入过程中的损伤是由现有空洞的扭曲变形和次级空洞的萌生共同引起,如果只考虑现有空洞变形则会低估材料在压入变形过程中的损伤演变.  相似文献   
998.
深入研究了三自由度并串联混合机构稳定平台,设计了一个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考虑到实际系统工作中存在摩擦、负载扰动和动力学参数误差,分离出动力学模型中的未建模动力学参数、摩擦力参数和负载扰动,建立了关于待辨识参数的线性动力学模型。运用Lyapunov方法设计了一个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构建了并串联光电稳定平台伺服系统实验平台。分别将所设计的控制器与计算力矩控制器分别在高速和低速扰动情况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所提出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在低速0.006(°)/s时,跟踪精度分别为滚转轴0.071°、俯仰轴0.064°、偏转轴0.038°,在20(°)/s高速状态下,跟踪精度分别为滚转轴0.045°、俯仰轴0.042°、偏转轴0.029°,其控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控制。  相似文献   
999.
无损血糖监测是一种方便且无痛的血糖监测方法。目前,大部分的血糖检测方法都是有损的。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反射光谱的无损血糖检测方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是一种安全、简单并且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很多领域。采用口服葡糖糖耐量试验来采集数据,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来建模。使用市售血糖仪采指尖血作为参考值,同时用光谱仪提取手掌光谱,共取得42组样本。血糖浓度范围在5~12 mmol·L-1。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获得所有数据的交叉验证的均方根误差为1.16 mmol·L-1。通过归一化和无关变量消除的预处理方法来减少噪声并消除一些额外因素,优化的均方根误差为0.79 mmol·L-1。基于个人的数据进行建模,得到了远小于整体数据的结果:0.41 mmol·L-1。该方法在个人血糖检测的市场化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研究三种二茂铁衍生物[Fc(COOH)2(λmax=286 nm), Fc(OBt)2(λmax=305 nm), Fc(Cys)(λmax=289 nm)]与血红素(heme, λmax=386 nm)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固定heme浓度时,heme的吸光度随着Fc(COOH)2和Fc(Cy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heme的吸光度随着Fc(OBt)2的浓度的增加几乎没有增大;当分别固定Fc(COOH)2, Fc(Cys)和Fc(OBt)2的浓度时,Fc(COOH)2和Fc(Cys)的吸光度随着heme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Fc(OBt)2的吸光度随着heme浓度的增加没有变化,说明Fc(COOH)2和Fc(Cys)与heme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于Fc(COOH)2和 Fc(Cys)与heme能形成氢键,分子链增长,吸收的能量增加,导致吸光度增大;而Fc(OBt)2与heme没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由于Fc(OBt)2没有自由的氢,不能与heme形成分子间的氢键。同时考察了三种二茂铁衍生物与heme 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Fc(COOH)2和 Fc(Cys)与heme的吸光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而Fc(OBt)2与heme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几乎没有变化。Fc(COOH)2与Fc(Cys)和heme的反应时间为0.5,18和48 h,当固定Fc(COOH)2浓度时,在λmax=384 nm处的吸光度由2.64分别变为2.53和2.51;当固定heme的浓度时,在λmax=384 nm处的吸光度由1.76分别变为1.72和1.68;当固定Fc(Cys)浓度时,在λmax=397 nm处的吸光度由2.74分别变为2.63和2.55;当固定heme的浓度时,在λmax=397 nm处的吸光度由1.82分别变为1.58和1.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