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7篇
化学   66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Lie导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M是作用在维数大于2的复可分Hilbert空间,■上的因子von Neumann代数.证明了因子von Neumann代数M上的每一个非线性Lie导子具有形式A→ψ(A)+h(A)I,其中:.M→M是可加的导子,h:M→C是非线性映射且对所有A,B∈M,有h(AB-BA)=0.  相似文献   
42.
MnOOH在常温常压下为黑色固体粉末,经氧化或还原可制成电子工业中生产锰锌铁氧体软磁材料的重要原料.以KMnO4与MnSO4为原料,在水与正丙醇混合溶剂中反应制备了MnOOH纳米棒;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差热-热重(DTA-TG)分析系统、红外光谱仪(IR),以及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  相似文献   
43.
汞离子(Hg~(2+))由于高毒性以及容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其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4-(二乙氨基)水杨醛设计合成了一种近红外发射荧光探针L,该探针可在MeCN/HEPES(体积比2/8,pH=7.4)缓冲溶液中高选择性地荧光增强识别Hg~(2+),其具有合成简便、抗干扰能力强、适用pH范围宽等特点。进一步研究表明,探针L可用于真实水样中Hg~(2+)的检测。  相似文献   
44.
将经典光谱法与内滤光校正、取代实验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相结合,较全面地研究了多西环素(DC)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猝灭实验测得在298和310 K时,DC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73×105和0.74×105 L·mol-1,二者有一个结合位点,表明DC与HSA间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根据Vant’Hoff公式计算的热力学参数(ΔH=-83.55 kJ·mol-1,ΔS=-176.31 J·mol-1·K-1)表明,两者间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ster能量转移定律求得DC与HSA的Trp-214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98 nm。取代反应结果表明,DC键合在HSA的亚域IIA内。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DC使HSA疏水性增加,改变了HSA的构象。DC与HSA作用前后红外光谱二级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DC能使HSA结构松散。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表明DC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等键合在HSA的亚域IIA疏水腔中,结合距离与光谱法计算结果相近。实验结果为研究药物小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45.
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TMS)技术进行了金鸡纳中4种喹啉类生物碱(奎宁、奎尼定、辛可宁和辛可尼定)的电喷雾质谱研究。在优化的质谱条件下,正离子全扫描时,4种生物碱都易形成带一个质子的分子离子;进一步碰撞诱导解离四种母离子,二级质谱表明羟基丢失、奎宁环断裂及重排为其主要裂解方式。  相似文献   
46.
采用一步水热法在无模板情况下合成了单一形貌和尺寸均匀的磷酸镧纳米棒,产物分散性好.这种合成方法操作简单、能耗低、合成条件可控,并且重复性很好、可大面积合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对磷酸镧的形貌、结构以及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磷酸镧为单斜相独居石结构;纳米棒直径为15 nm,长度约为几百纳米,具有相当高的纵横比,有望在性能方面得到优化;磷酸镧纳米棒为单晶.对影响磷酸镧纳米棒形成的反应条件如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进行了研究,并详细研究了其生长过程.提出了磷酸镧纳米棒的可能生长机制是基于纳米颗粒的定向粘附作用.  相似文献   
47.
加载速率对岩石的力学性质以及变形破坏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MTS810电液伺服材料试验系统与PCI-2声发射仪对岩样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作用下的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各级加载速率作用下,岩样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大致经历了压密、弹性、屈服、破坏四个阶段。岩样峰后曲线在加载速率为0.001~0.01 mm/s时出现台阶型分段跌落状,在加载速率为0.01~0.1 mm/s时呈现光滑、陡峭的连续曲线。(2)岩样峰值强度、弹性模量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大,与加载速率对数均呈现三次多项式拟合关系。峰值应变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与加载速率对数呈现线性拟合关系。(3)随着加载速率由0.001mm/s增加至0.1mm/s,岩样吸收的总应变能 具有波动性,可释放的弹性应变能 增幅60.42%,耗散应变能 降幅 66.38%, 增幅43.33%, 降幅66.67%,岩样破裂模式由拉剪破坏逐渐向张拉劈裂破坏过渡,岩样破裂块数增多。(4)加载速率为0.001~0.1 mm/s时,岩样破坏方式有所不同,但破坏为同一类损伤过程。单轴压缩状态下,能量耗散使得岩样损伤致使强度丧失,而能量释放使得岩样宏观破裂面贯通,并向着能量释放的方向张裂或弹射破坏。  相似文献   
48.
采用顺序浸渍法制备了掺杂助剂M(M=Cr、Zn、Y、La)的CuO/CeO_2催化剂,并利用XRF、XRD、BET、H_2-TPR和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助剂对CuO/CeO_2催化剂结构、性质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助剂的掺杂主要影响CuO/CeO_2催化剂的CuO分散、催化剂的还原性质、CuO与CeO_2间的相互作用和催化剂表面氧空穴含量。掺杂助剂Cr和Zn后,提高了Cu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使CuO和CeO_2间的相互作用加强,表面氧空穴增加,进而使得催化活性提高。而掺杂助剂Y和La后,降低了Cu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使CuO和CeO_2间的相互作用减弱,表面氧空穴减少,进而使得催化活性降低。其中,掺杂Cr助剂的催化剂催化性能较优,当反应条件为260℃,n(CH_3OH)∶n(H_2O)=1∶1.2,甲醇水蒸气气体空速为1760 h~(-1)时,最终转化率可达100%,重整尾气中CO含量为0.15%,与CuO/CeO_2催化剂相比,转化率提高了10%,重整尾气中CO含量降低了0.34%。  相似文献   
49.
利用改装后的力磁耦合动态测试系统实验研究了磁流变弹性体在磁场下的阻尼性能. 实验得出了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基体的本征阻尼、铁粉含量、动态应变以及激励频率对磁流变弹性体阻尼的影响规律. 发现了磁流变弹性体的阻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体和颗粒之间的界面滑移所决定的. 而且该界面滑移不同于一般复合材料,它会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Herein we report a prototypical electronic substrat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serve the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WIMPs)detectors at the China Dark Matter Experiment(CDEX).Because the bulky high-purity germanium(HPGe)detectors operate under liquid-nitrogen temperatures and ultralow radiation backgrounds,the desired electronic substrates must maintain high adhesivity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in such cold environment and be free from any radioactive nuclides.To conquer these challenges,for the first time,we employ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C2F4)n)foil as the base substrate,in conjunction with ion implantation and deposition techniques using an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devic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prior to electroplating.The remarkable peeling strengths of 0.88±0.06 N/mm for as-prepared sample and 0.75±0.05 N/mm for that after 2.5-days of soaking inside the liquid nitrogen were observed,while the regular standards commonly require 0.4 N/mm^0.6 N/mm for electronic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