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1篇
化学   105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姜萍  屈锋  谭信  李勤  耿利娜  邓玉林 《化学进展》2009,21(9):1895-1904
用合适的手段表征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对于深刻理解生命过程的本质以及进行医药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将微流控芯片和毛细管电泳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电泳技术具有快速、高效、高通量、样品用量少和易于整合等诸多优势。本文对近年来进行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常数测定以及结合动力学研究的微流控芯片电泳分离模式、分析方法和芯片检测方法分别做了介绍;简单对比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和微阵列生物芯片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技术;最后分析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目前的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2.
在分离领域,纳米技术主要以两种形式改善分离效果,一种是利用金、二氧化硅、聚合物、金属氧化物和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二是通过微机电加工、化学方法或者自组装技术构筑纳米障碍物和纳通道等纳米结构。本文对两种不同形式的纳米技术在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电泳生物分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Magicity,or shell closur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nuclear phenomena.In this work,we employ one of the state-of-the-ar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ies,the deformed relativistic HartreeBogoliubov theory in continuum(DRHBc) with the density functional PC-PK1,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N=20,28,50 shell closures in the 20 ≤Z ≤30 region.We show how these three conventional shell closures evolve from the proton drip line to the neutron drip line by studying the cha...  相似文献   
94.
董怀景  耿友林 《物理学报》2015,64(2):24102-024102
提出了一种利用电谐振器与磁谐振器集成于一体的单面左手介质结构设计方案, 该方案采用两个十字架型金属结构镜像并列放置在介质基板的同一侧形成一个左手单元, 并将其排列成周期结构. 软件仿真和优化提取了一系列有效电磁参数, 结果表明, 该结构在9.4–16 GHz的频率范围内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磁导率同时为负, 其相对带宽达到了52%, 并且单元电长度和损耗都小于同类型的结构. 对该结构进行了加工、制作并通过波导法测试再次证明了其优良左手特性的存在性. 为左手材料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In this paper, the morphology, sedimentary structure, bioherm--building mollusk assem-blages and their growing and piling-up models of modern oyster bioherms in the estuariesof the Zimaigou and Xiaoqing Rivers are described and expounded, the environmental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yster bioherms, such as the dynamical geomorphicbackground, water depth, hydrodynamic factor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estuaries,ar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uccessively seaward migrating of oyster biohermswith average annual sea-level changes and the erosion--accretion processes in the estuariesare probed and explained, and the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oyster bioherms in the studyof Quaternary mari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6.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测量“弯曲-压缩”位移量的仪器与材料试验机的联要应用,该系统可测得精确的位移量,并可自动绘图,开发了原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了它的利用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97.
以双烯丙基胺和1-溴代十六烷为原料合成了疏水单体N,N-双烯丙基十六胺,采取前加碱二元胶束共聚-后水解法合成了三元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N,N-双烯丙基十六胺)[P(AM/NaAA/DiAC16)],用FTIR、1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以芘为荧光探针,利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粘度法研究了P(AM/NaAA/DiAC16)在水溶液的缔合行为.当x(DiAC16)=0.10~0.40 %时,在30℃、1mol·L-1NaCl溶液中,其Huggins常数KH小于0.80(144~0.294),表明稀溶液中缔合作用较弱.随聚合物浓度、疏水单体用量的增加,P(AM/NaAA/DiAC16)在二次蒸馏水中、1.000 mol·L-1 NaCl水溶液中,I1/I3值减少;在矿化度为19 334 μg/g盐水溶液中,水溶液的表观粘度增加、临界缔合浓度降低.结果表明,P(AM/NaAA/DiAC16)缔合行为取决于聚合物浓度、疏水单体用量及介质的极性.  相似文献   
98.
用一种简易共沉淀法制备了非晶含硫磷酸钙(SCP)材料,实现硫原子原位引入磷酸钙纳米颗粒中,并研究了其对Pb(II)的吸附特性和机理。与羟基磷灰石相比,SCP对Pb(II)的去除性能显著增强,在10 min内能快速将20 ppm的Pb(II)溶液降低至饮用水标准下。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计算可知,SCP对Pb(II)的最大饱和吸附量高达1720.57 mg/g,这个数值远远超过以往所报道的绝大部分吸附剂材料。在竞争离子Ni(II),Co(II),Zn(II)和Cd(II)共存的条件下,SCP还表现出对Pb(II)的选择性去除。研究表明,SCP对Pb(II)超高的去除效率和优异的亲和力归因于其可通过溶解沉淀和离子交换反应在其表面形成棒状的羟基磷酸铅晶体,以及形成沉淀物硫化铅。SCP以其对Pb(II)快速、高效和优异选择性成为在实际铅污染治理中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99.
100.
本研究首次把预先制备好的Ag@SiO2纳米核壳结构成功地引进到碲化物发光玻璃70TeO2-25ZnO-5La2O3-0.5Er2O3体内,发现(A)Ag(1.6×10?6mol/L)@SiO2(40 nm)@Er3+(0.5%):铒碲发光玻璃相对于样品(B)Er3+(0.5%):铒碲发光玻璃的可见光与红外光的激发光谱强度的最大增强依次为149.0%与161.5%,可见光与红外光的发光光谱强度则依次最大增强了155.2%与151.6%,同时还发现样品(A)相对于样品(B)的寿命显著变长。由于Ag@SiO2的表面等离子体吸收峰恰好位于546.0 nm,它与铒离子的发光峰546.0 nm完全共振,因此,Ag@SiO2对铒碲发光玻璃的发光共振增强作用显著。由于银的纳米核壳结构与玻璃的制作具有分步实现的优点,它既能成功控制Ag@SiO2的尺寸,而且在Ag@SiO2@Er:铒碲发光玻璃的制作过程中还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同时价格也更加便宜。在保证银不被氧化的前提下,还可控制稀土离子发光中心与银的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成功地减少背向能量反传递。上述优点促成了Ag@SiO2纳米核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有效加强了Ag@SiO2@Er3+:铒碲发光玻璃的常规光致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