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化学   36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37篇
物理学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脱镁叶绿酸-a甲酯和脱镁叶绿酸-b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3-位乙烯基、外接E-环和20-meso-位的化学修饰,在脱镁叶绿酸-a甲酯周环上建立了不同的羰基结构.利用脱镁叶绿酸-a甲酯的所建羰基和脱镁叶绿酸-b甲酯的原有7-位甲酰基分别与丙二睛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在二氢卟吩的不同位置引进了β,β-二氰亚甲基结构,完成一系列具有长波吸收的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合成,讨论了β,β-二氰亚甲基的引入对大环分子的化学活性和电子光谱的影响,并对相应的化学反应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未见报道的10个叶绿素-a衍生物均经UV,IR,1H 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42.
王振  于波  张文强  陈靖  徐景明 《化学进展》2013,(7):1229-1236
高温共电解(high temperature co-electrolysis,HTCE)H2O和CO2技术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清洁燃料制备和CO2减排新技术。该技术可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核能提供的电能和高温热,通过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将H2O和CO2共电解生产合成气(H2+CO),再将制备的合成气用于生产各种液态碳氢燃料。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电解H2O和CO2制备合成燃料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进展,对该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技术在关键材料、反应机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最后对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要对具有能谱分布的脉冲辐射场进行精密物理测量,就必须刻度出探测系统的γ能量响应。由于没有合适的系列单能γ辐射源,为此利用compton散射原理将强^60Co源释放出的γ射线转换为系列单能γ射线进行了探测系统γ能量响应的标定。  相似文献   
44.
本文采用区分质子和中子的BCS方法,用尽量少的参数计算了整个希土区偶-偶核的十六极矩Q40与四极矩Q20值,部分结果与实验有较好的符合.实验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还表明,同种核子间的四极相互作用强度仅为质子、中子间四极相互作用的五分之一,但对于解释Q40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5.
在玻璃衬底生长金属铝作为不透明阳极,制备了结构为Al(100 nm)/TAPC(x nm)/TCTA(10 nm)/TCTA:Ir(ppy)3(10%,25 nm)/TPBi(30 nm)/LiF(2 nm)/Al(1 nm)/Ag(20 nm)/Alq3(y nm)作为顶发射的有机发光器件,其中x为30、130、160、170和180,y为20、40、60和80,研究了器件的二阶腔长及出光耦合性能。实验表明,通过改变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使器件微腔长度处于第二阶微腔效应增强区,可以提高器件的光电性能。同时当光输出耦合层厚度发生改变时,半透明阴极的光线穿透率与反射率发生改变,从而有效改善器件的光电性能。当微腔长度为230 nm、光输出耦合厚度为80 nm时,器件具有最佳的光电性能,并且光谱的角度稳定性强。器件最大亮度、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达到25 960 cd/m2、19.1 cd/A和16.01 lm/W。  相似文献   
46.
陈双文  王振  周翔 《发光学报》2011,32(6):576-580
采用倒置结构顶发射蓝光器件和非掺杂型红光染料NPAMLI制备了TWOLED,研究了器件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关系,器件结构为Glass/Al/Cs2CO/Alq3/AND/NPB/MoO3/Au/Alq3/NPAMLI.NPAMLI的吸收谱与ADN的发光谱有较大的重叠,NPAMLI能够吸收ADN发出的部分蓝光并发射红光.实验...  相似文献   
47.
Zhaokun Dong 《中国物理 B》2022,31(11):117502-117502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CrAlGe and realize that it is an itinerant ferromagnet with strong tunability of the Curie temperature $T_{\rm C}$ and the spontaneous moment $\mu_0$ depending on annealing heat treatment. While the value of $T_{\rm C}$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to be 80 K with $\mu_0\approx$ 0.41$\mu_{\rm B}$, in this work the two quantities attain values as high as 170 K and 0.66$\mu_{\rm B}$, respectively. Heat treatment does not cause changes of the lattice parameters and symmetry, but results in a slight narrowing of the Bragg peaks. The strong tunability of the itinerant ferromagnetism indicates significantly tunable hybridization between the Cr 3d electrons and the conduction bands, in agreement with the dominant Cr-Al/Ge bonds of this compound. Further tuning along the same line towards even stronger or weaker itinerant ferromagnetism promises an interesting follow-up to clarify the localized-itinerant duality of the 3d electrons in this compound.  相似文献   
48.
以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通过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开环、空气氧化和重排反应,分别合成了红紫素-7三甲酯和二氢卟吩-p6三甲酯.然后对其C(3)-乙烯基、20-meso-位、12-位甲基以及尾端酯基进行化学修饰,通过亲电加成、亲电取代、1,3-偶极环加成和氧化重排等反应,完成10种具未见报道的的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其化学结构均经UV,IR,1H NMR光谱及元素分析予以表征.  相似文献   
49.
殷军港  王振  杨泽  金英学  王进军 《有机化学》2012,(10):1936-1943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利用加成和氧化反应将其转化成3-甲酰基或者3-乙酰基取代和E-环保护的反应前体,通过Grignard反应在3-位上引进炔基并构建了叔醇或者仲醇结构,再经脱水和氧化反应生成端位烯炔和炔酮取代的二氢卟吩衍生物.3-甲酰基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与癸基溴化镁的Grignard反应、E-保护和C(3)-羟基的氧化反应得到C(3)-长链烷酰基取代的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再经酸催化脱水则得到含有链间烯炔结构的二氢卟吩.首次报道的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均经UV,IR,1H NMR及元素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对相应的化学反应也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0.
徐焱  王振  凌云  董玮  邢静  梁沛  杨新玲 《有机化学》2012,32(7):1278-1283
酪氨酸酶在昆虫体内起着很重要的生理作用,是一个潜在的农药作用靶标.为了发现新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系列取代苯丙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以取代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了15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通过红外、核磁氢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棉铃虫酪氨酸酶活性均优于商品化药剂托酚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