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59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光聚合整体式咖啡因印迹毛细管柱的制备及分离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印迹技术作为一种制备对目标分子具有专一识别能力的功能高分子的方法 ,近年来在化学化工、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的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 4 ] .分子印迹技术与微分离方法 (包括微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和芯片分离等 )结合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5,6] .毛细管柱是毛细管电色谱和微柱液相色谱的关键部件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烷基键合硅胶微粒的填充柱 ,存在制备时须烧塞和填充两大困难 ,以及使用时易产生气泡和易折断等缺点 .将含被识别分子 (印迹分子 )、交联剂、溶剂、功能单体和引发剂的混合液注入毛细管 ,经光…  相似文献   
22.
电化学合成PtCo/石墨烯复合催化剂及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TO导电玻璃为基体,采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PtCo/石墨烯(GN)复合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及电化学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石墨烯能够促进催化剂粒子的均匀分布,降低催化剂粒径;当Pt和Co物质的量之比为1∶2.93时,该催化剂粒径最小,分布最为均匀.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作为载体能够提高催化剂抗CO中毒性能,有利于对甲醇的催化氧化,这主要是由石墨烯优异的电子导电性和表面含氧活性基团所决定的.而且由于Co特殊的电子效应,它的加入也能够影响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证明,当Pt和Co物质的量之比为1∶2.93时,该复合催化剂表现出对甲醇氧化最为优越的催化性能,甲醇氧化峰电流密度可达到662A gpt-1,正反扫电流(If/Ib)比为2.34,是传统PtCo/C催化剂(If/Ib=1.32)的近1.8倍.  相似文献   
23.
量子点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点是一类粒径在纳米尺度的荧光材料,因其独特而优良的光学性质已在化学、生物和医学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量子点在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的定量分析、药物分析以及生命分析等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4.
针对荧光分子检测普遍灵敏度低和检测范围窄的问题,制备了具有等离子激元共振特性的重掺杂半导体纳米结构Cu2-xS和典型的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NaYF4∶Yb,Er,通过三相界面自组装方法获得了Cu2-xS/NaYF4∶Yb,Er薄膜基底。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了不同摆放情况下Cu2-xS周围的局域电场分布,研究了在实际薄膜中Cu2-xS纳米盘之间产生的等离激元耦合对上转换发光性能以及对拉曼信号增强的影响。结果表明,Cu2-xS等离激元层与NaYF4∶Yb,Er发光层的耦合,不仅得到了上转换 3个数量级的提高,还实现了分子检测 10-7 mol·L-1的检测极限,并且获得了 10-3~10-7 mol·L-1的宽线性响应,从而达到高灵敏度的定性和定量双功能的精确检测。  相似文献   
25.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综述了碳纳米管功能化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一些功能化方法、功能化碳纳米管的性能表征及应用前景。文献49篇。  相似文献   
26.
川芎中内酯类化学成分的提取与溶剂萃取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川芎中4种主要内酯的总量为指标,系统地研究了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回流次数、回流温度、萃取溶剂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水浴回流法提取川芎内酯的影响,确定了川芎内酯的最佳提取工艺:10倍量体积分数75%的乙醇,60℃水浴中回流提取两次,乙酸乙酯作萃取溶剂,萃取溶剂的最佳用量为11mL/g药材。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剂萃取后的提取物中4种主要内酯(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瑟丹酸内酯和蒿本内酯)的总量为24%~30%。  相似文献   
27.
针对荧光分子检测普遍灵敏度低和检测范围窄的问题,制备了具有等离子激元共振特性的重掺杂半导体纳米结构Cu2-xS和典型的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NaYF4:Yb,Er,通过三相界面自组装方法获得了Cu2-xS/NaYF4:Yb,Er薄膜基底。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了不同摆放情况下Cu2-xS周围的局域电场分布,研究了在实际薄膜中Cu2-xS纳米盘之间产生的等离激元耦合对上转换发光性能以及对拉曼信号增强的影响。结果表明,Cu2-xS等离激元层与NaYF4:Yb,Er发光层的耦合,不仅得到了上转换3个数量级的提高,还实现了分子检测10-7 mol·L-1的检测极限,并且获得了10-3~10-7 mol·L-1的宽线性响应,从而达到高灵敏度的定性和定量双功能的精确检测。  相似文献   
28.
29.
羧基化碳纳米管在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羧基化碳纳米管(c-MWNT)存在下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DBH-PF)与铅离子的显色反应. 结果表明, 在pH=9.4~10.0的硼酸盐缓冲介质中, 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和铅离子在羧基化碳纳米管的存在下能形成稳定的浅红色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为558 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5.62×104 L·mol-1·cm-1. 当含量在(1~50 μg)/25 mL范围内时, 满足朗伯-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