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化学   16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10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Sr2EuxGd1-xAlO5红色荧光粉,研究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质。在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光谱由Eu3+5D07FJ(J=0,1,2,3,4) 特征发射组成,其中Eu3+离子的5D07F1(λ=590 nm)和5D07F2(λ=622 nm)跃迁发射的强度最大。当Eu3+离子的摩尔分数为 0.75时,样品的发光最强。研究结果表明,Sr2EuxGd1-xAlO5荧光粉是一种在近紫外芯片白光LED上有应用前景的红光荧光粉。  相似文献   
42.
MgO对Sr2SiO4:Eu2+荧光粉发光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Sr2SiO4:Eu2+荧光粉中加入MgO,提高了Sr2SiO4:Eu2+荧光粉的蓝光和黄光发射带的发射强度,研究了MgO浓度对Sr2SiO4:Eu2+荧光粉发光强度的影响。当Mg与Si的量比在1.0附近时,荧光粉的亮度较高,且发光颜色为白色。通过调节Sr2SiO4:yEu2+ ,MgO荧光粉中Eu2+的掺杂浓度,可以调节荧光粉的发光颜色。用Sr2SiO4:Eu2+ ,MgO和400 nm的InGaN管芯制备的白光LED,色坐标优于α'-Sr2SiO4:Eu2+和β-Sr2SiO4:Eu2+荧光粉制成的白光LED,显色指数和流明效率高于β-Sr2SiO4:Eu2+和α'-Sr2SiO4:Eu2+制成的白光LED。  相似文献   
43.
首次报道单一Sr2MgSiO5:Eu^2 材料的白光发射性质。发射光谱由两个谱带组成,分别位于470,570nm处,并具有不同的荧光寿命,归结为处于不同格位上的二价铕离子的发射,它们混合成白光。这两个发射带所对应的激发光谱均分布在250~450nm的紫外区,利用该荧光粉和具有400nm近紫外光发射的InGaN管芯制成了白光LED。正向驱动电流为20mA时,色温为5664K;发光色坐标为x=0.33,y=0.34;显色指数为85%;光强达8100cd/m^2。实验表明,器件的色坐标和显色指数等参数随正向驱动电流的变化起伏量小于5%,优于目前商用的蓝光管芯泵浦白光LED,报道的单一白光荧光粉在新一代白光LED照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纳米Y2O3:Eu3+中S6格位电荷迁移带的光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Y2O3:Eu^3 体材料和纳米材料中,观察到紫外激发下处于S6格位的Eu^3 的^5D0→^7F1发射(582nm)的强度,相对处于C2格位的^5D0→^7F0发射(580nm)的强度,随着激发波长在200—300nm紫外区由长变短而增强。这一现象说明Y2O3:Eu^3 中两种格位的电荷迁移带及基质激发的性质不同。光谱分解得出S6格位的电荷迁移带位于C2格位电荷迁移带的高能侧,Y2O3基质倾向于向S6格位进行能量传递。与体材料相比,两种格位的电荷迁移带在纳米材料中都发生红移;相对于C2格位的电荷迁移带,S6格位的电荷迁移带强度在纳米材料中比在体材料中明显降低,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5.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3SiO5∶Eu2 和Sr3SiO5∶Eu2 ,Dy3 荧光粉。在紫外光辐照后,Sr3SiO5∶Eu2 和Sr3SiO5∶Eu2 ,Dy3 荧光粉具有明亮的黄色长余辉,源于Eu2 的4f65d-4f7的跃迁。紫外光激发停止后,Sr3SiO5∶Eu2 的余辉时间是4 h以上。余辉衰减曲线和热释光曲线说明了引入Dy3 离子可以产生大量的深陷阱和浅陷阱。产生的深陷阱使余辉时间延长到6 h以上。由热释发光曲线,根据热释光的通用级公式拟合了陷阱深度。Sr3SiO5∶Eu2 和Sr3SiO5∶Eu2 ,Dy3 荧光粉是有应用前景的黄色长余辉材料。  相似文献   
46.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100 ℃下合成了Eu3+掺杂的CdxZn1-xO发光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对所合成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不同浓度Cd2+的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激发峰位置的影响.通过对荧光光谱的测试,表明Cd2+的引入使得体系的禁带宽度变窄,并且通过Cd2+掺杂浓度的变化,可以对样品的激发光谱峰值在380~410 nm进行调制,样品的发光以520 nm处的宽带发射为主,并没有明显的Eu3+的特征发射,表明基质与Eu3+之间的能量传递并不有效.在加入Li+作为电荷补偿剂之后,出现了来自Eu3+的特征发射,相应的发射光谱的发射主峰位于609 nm.样品380~410 nm的激发峰范围覆盖了紫外LED芯片的输出波长.因此,这种荧光粉是一种可能应用在白光LED上的红色荧光粉材料.  相似文献   
47.
提到荧光粉光转化(Phosphor-converted,PC)类型的光源,人们熟悉的是白光照明或近红外波段的光源,而对紫外波段PC光源的概念比较陌生.本文基于蓝光激发的上转换发光现象,提出了一个新型PC紫外光源的概念.首先选取Lu2 Pr0.01 Gd0.99 Al2 Ga3 O12上转换荧光粉为展示材料,该材料在45...  相似文献   
48.
飞秒激光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多种非线性现象,会引起材料结构的改变和材料折射率n的变化。我们利用波长为800nm,脉宽为120fs,频率为1kHz的飞秒激光脉冲,在不同玻璃材料中制作出了横截面直径在5μm—10μm,长度为1.5cm的柱状区域。用He—Ne激光器的632.8nm激光进行光耦合,观察到光波导效应。由NA=(2n^*△n^1/2)粗测△n为0.001—0.008。在K9玻璃中制作出厚为2μm,长为1.5cm的片状区域,发现全反射现象,表明n变小,变化量大约为—0.006。这些现象可为在集成光学上制备光波导、光栅、光反射镜、三维集成光路等微结构制做提供崭新的方法。同时,利用光谱和原子力显微形貌(AFM)对结构变化引起n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9.
纳米Gd2O3:Eu3+中Judd-Ofelt参数的实验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春旭  张家骅  吕少哲  刘俊业 《物理学报》2004,53(11):3945-3949
报道用Judd-Ofelt理论研究立方相纳米晶Gd2O3:Eu3+材料在77K下的光谱性质.以几乎不受周围晶场环境影响的5D0→7F1跃迁为参考,利用5D0→7F2和5D0→7F4跃迁,从实验上确定强度参数Ωλ(λ=2,4).发现纳米Gd2O3:Eu3+材料晶场强度参数Ωλ随纳米晶粒径的变化而改变,与体材料相比有显著的不同.随微晶粒径减小,发射能级5D0的寿命变短、量子效率降低.这是因为微晶粒径越小,量子限域效应越强,表体比越大,在无序体调制的表面上表面缺陷作用增强而引起的.对电荷(Eu3+-O2-)迁移态和多声子过程另外两种无辐射通道也进行讨论. 关键词: 纳米Gd2O3:Eu3+ 强度参数 辐射与无辐射弛豫 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50.
用紫外可见光谱 (UV/VisibleSpectra)测试并研究了坩埚下降法生长的LiNbO3 、Fe∶LiNbO3 ,以及Zn∶Fe∶LiN bO3 晶体的吸收特性。分析了产生这些吸收特性的原因以及与工艺生长方法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 :LiNbO3 单晶沿晶体生长方向 ,其紫外吸收边向长波方向移动 ,且在 35 0~ 4 5 0nm波段的吸收也逐渐增大 ,这是由于Li的分凝与挥发 ,逐渐产生缺锂所造成的 ;在Fe∶LiNbO3 单晶中观察到Fe2 + 离子在 4 80nm附近的特征吸收峰 ,并发现沿生长方向 ,Fe2 + 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加 ,这与提拉法生长得到的晶体不同 ;在Fe∶LiNbO3 单晶中掺入质量分数为 1.7%ZnO后 ,吸收边位置发生蓝移 ,而掺杂质量分数达到 3.4 %时 ,观察到有红移现象。Fe2 + 离子在Zn∶Fe∶LiNbO3 单晶中的浓度与ZnO掺杂量有密切关系。在掺杂质量分数 1.7%ZnO的Fe∶LiNbO3 单晶中 ,Fe2 + 离子从底部到顶部的浓度变化比在掺杂质量分数 3.4 %ZnO晶体中大 ,这是由于Zn2 + 抑制Fe2 + 离子进入Li位的能力随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造成的。就该下降法工艺技术对Fe2 + 离子在晶体中的浓度分布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