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14篇
晶体学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通过简单浸泡的方法在铜基底上制备出了具有微纳米复合结构的氧化铜, 再利用混合硫醇溶液[含HS(CH2)9CH3和 HS(CH2)11OH]对浸泡后的表面进行修饰, 通过控制溶液中HS(CH2)11OH的浓度, 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浸润性的铜表面, 实现表面从超疏水到超亲水的有效调控. 研究发现, 表面浸润的可控性源于表面复合结构与不同化学组成的协同作用, 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存在为表面浸润性的调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采用简单便捷的方法制备出了具有不同黏附性能的超疏水表面. 通过控制氨气对金属铜表面的腐蚀时间, 分别制备了具有微米球及微米棒状结构的表面. 利用低表面能氟硅烷(FAS)修饰后, 2种表面均表现出超疏水特性(接触角均大于150°), 然而其黏附性能却截然相反. 具有微球结构的表面呈现出高黏附特性, 而具有微米棒状结构的表面则显示出低黏附特性. 研究发现, 表面不同的微观结构导致了液滴在其表面上分别处于Cassie-impregnating wetting态及Cassie态, 从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黏附性能.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3d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微/纳米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欣  张乃庆  孙克宁 《化学进展》2011,23(10):2045-2054
与传统的碳材料相比,锂离子电池3d 过渡金属氧化物(MxOy,M = Co、Fe、Cu、Ni) 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倍率及安全性能,更适于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备用储能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MxOy 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并以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等纳米结构及空心、核壳等多种微/纳米结构为出发点,详细讨论了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负极材料的合成方法;展望了3d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微/纳米材料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稳定的ZrO2基SOFC中CeO2夹层的制备方法和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东  孙克宁  周德瑞 《化学进展》2007,19(11):1710-1717
Sm、Gd和Y掺杂的CeO2夹层是解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极和电解质间物理化学性质不相容问题的最佳材料,已经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CeO2粉体的各种合成方法以及对粉体性能的影响。综述了制备CeO2夹层薄膜的各种方法,其中包括直流反应磁控溅射(Reactively direct current magnetron sputtering)物理方法;火焰辅助气相沉积(Flame assisted vapor deposition,FAVD)和溶胶凝胶法(Sol-gel)等化学方法;电泳沉积法(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EPD)、丝网印刷法(Screen printing)和浸渍涂布法(dipping deposition)等陶瓷成型方法,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CeO2夹层薄膜的性能以及对电池性能的改进,论述了CeO2夹层提高电池性能的作用机制。综合分析了这些制备方法的异同和特点,指明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开展CeO2夹层研究对我国SOFC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耐酸碱性的水相超疏油铜表面. 在水相中,油滴在其表面上的接触角高达162°,同时极易滚动,表明所得到的表面不但具有水相超疏油特性,同时还表现出较低的黏附性及较强的耐酸碱能力. 在不同pH值(2~12)的水溶液中,这种低黏附超疏油特性依然存在. 研究表明,该表面的水下超疏油及低黏附特性主要源于表面亲水性的化学组成及独特的微纳米等级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而较强的耐酸碱性则得益于铜材料自身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iO-La0.3Ce0.7O2-δ(LDC30)新型阳极材料, 通过对其配方与性能的研究, 探索获得中温SOFC高性能阳极材料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伶  关昶  张乃庆  孙克宁 《人工晶体学报》2012,41(1):200-203,22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探讨了锂离子在LiNi1/3Co1/3Mn1/3O2中嵌入和脱出的机制。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LiNi1/3Co1/3Mn1/3O2材料结构中不存在John-teller效应,从而抑制了电极材料和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升高Rct(电荷转移电阻)值逐渐减小,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Rct值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型能源形式,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研究进展,尤其对全固态薄膜锂电池阴极薄膜的制备技术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无电解镀镍磷非晶态合金的近边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DTA,XRD和EXAFS方法研究无电解镀镍磷合金层结构,其中含P10%(重量百分比)左右的Ni-P合金层是非晶态合金固溶体,Ni,P之间存在共价键作用,Ni-Ni键长0.25nm,Ni-P键长0.28nm经400℃热处理1后的含P10%的Ni-P镀层是Ni3P晶态与Ni-P非晶态的混合物,EXAFS方法给出了镍磷合金层的结构,键长和配位原子情况,体现出EXAFS方法在研究金属结构尤其是非晶态金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经NaOH处理了的MmNi3.2Al0.2Mn0.6Co1.0,再应用电沉积法制备Au改性的MmNi3.2Al0.2Mn0.6Co1.0催化剂对NaBH4的电催化氧化性能.SEM观察催化剂样品的微观形貌,线性伏安扫描法测定其电催化氧化性能,发现Au-MmNi3.2Al0.2Mn0.6Co1.0电极电催化氧化NaBH4电流密度为60 mA.cm-2,比在MmNi3.2Al0.2Mn0.6Co1.0电极的增加3.5倍.若对该电极在电解质中预浸泡10 h,则氧化电流密度可达到184 mA.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