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化学   144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3篇
物理学   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31.
132.
在高浓度DMQA掺杂于Alq3作为发射层的器件中直接观察到了超线性的发射增强现象.当DMQA的浓度在1.6%~5.6%之间时,电流密度大于300mA/cm2,电致发光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这是由于在重掺杂器件中,较多的染料有效的转移了Alq3中的激子,降低了器件中的非辐射损失,同时,三重态-三重态湮灭过程产生了新的单重态激子,贡献了额外发光的结果.当后者的贡献大于器件中的非辐射损失时,器件的发光效率将随电流的增大而上升.  相似文献   
133.
血清氨基酸的测定在临床上有很大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早在六十年代,国外对氨基酸的气相色谱测定法就有很多的报道,但多数不甚满意。我们用三氟醋酰正丁酯衍生物化测定了二千余例病人的血清氨基酸含量,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4.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in biomechanics, the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niche construction were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niche and its measuring-fitness formula, and the dynamic system models of single- and two-population with nich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ir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popul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coexistence, the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was reveal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pulation dynamics is governed by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primary ecological factors and resource content. Niche construction generates an evolutionary effect in system by influencing the fitness of population. A threshold effect exists in single population dynamic system. In dynamic system of two competitive populations, niche construction can lead to alternative competitive consequences, which may be a potential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competitive coexistence of species.  相似文献   
135.
以天然凹凸棒(ATP)为载体,分别利用机械混合法、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3种铁基复合载氧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能谱(EDS)、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对其进行物化表征,并在900 ℃流化床中考察其煤化学链燃烧反应性能。结果表明,ATP能显著增加载氧体比表面积和抗磨损能力,并对煤转化过程有催化作用,其与Fe2O3的协同作用使初始碳转化速率显著提高。溶胶-凝胶法制备的U-Fe4ATP6表面Ca元素含量为4.3%,比表面积为4.920 7 m2/g,均高于其他两种载氧体,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性能和反应活性:初始碳转化速率为0.168 min-1,平均CO2浓度为98.6%,燃烧效率为98.7%。20次反应后,U-Fe4ATP6催化性能略有降低,对应的初始碳转化速率降至0.108 min-1,停留时间t95延长到18 min;且能维持较高的反应活性,对应的CO2捕集效率和燃烧效率分别稳定在98.6%和96.7%。  相似文献   
136.
分别以1,2-亚乙基-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2-2-12)和1,2-亚乙基-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6-2-16)为插层试剂,通过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不同阳离子交换量的有机蒙脱土12-2-12-MMT和16-2-16-MMT。FTIR、XRD和TG-DTG分析表明,随着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大和Gemini表面活性剂碳链的增长,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增大。考察阳离子交换量、时间、p H和温度等对甲基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CEC的12-2-12-MMT和16-2-16-MMT在20℃、p H=3、6 h对甲基橙吸附的效果最好;且同一吸附条件下16-2-16-MMT对甲基橙吸附性能明显优于12-2-12-MMT,有机蒙脱土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37.
甲醇气相羰基化Ni/AC催化剂的失活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装置,Ni/AC作为催化剂,在533 K、1.5 MPa、CO/CH3OH/CH3I摩尔比20/19/1、7.5 gcat·h·mol-1下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并通过XPS、ICP和XRD等技术对甲醇气相羰基化反应前后Ni/A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长时间运转催化剂表面形成NiI2,使具有催化活性的Ni0活性中心数量减少,活性降低。XPS结果显示羰基化活性中心Ni不断迁移并在催化剂表面富集,导致积炭效应,堵塞催化剂孔道,使催化剂失活。进一步对积炭类型研究,发现形成的碳物种主要是石墨型碳。Ni向催化剂表面迁移富集,并与CO形成可挥发的Ni(CO)4,造成金属镍的大量流失由ICP所证实。  相似文献   
138.
脂肪族聚酯酸酐的合成及其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酯酸酐并研究了其降解和药物控释性能.结果表明,脂肪族聚酯酸酐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约70℃);体外降解速率随单体中次甲基数增多而降低,在24~40h降解完全;含乙酰水杨酸的聚酯酸酐基质片的药物释放速率与聚酯酸酐的降解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39.
卓海通  高允生 《色谱》1989,7(6):375-376
维生素C(下称VC)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维生素之一。它广泛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和羟化等代谢过程,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VC缺乏可导致坏血病和机体抗病能力降低。通过血清VC浓度测定,对坏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及时纠正VC缺乏及评价某些生理、病理条件下的机体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VC的测定有紫外比色法,有HPLC-UV检测食品和体液中VC含量,但灵敏度低。还有反相离子对色谱法,而离子对试剂价格昂贵。本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0.
用微径柱测定血清中七种抗痉药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卓海通  刘超 《色谱》1991,9(1):49-52
苯妥英、卡马西平和硝基安定等药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癞痫和镇静药物。但常因病人不遵医嘱滥服药物而发生中毒或无效等。为了给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对抗痉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十分重要。分别测定抗癫痫药和氮卓类药的HPLC法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