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正> 我们于1979年至1981年,对抚河流域的鱼类资源和自然概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采得鱼类标本16科84种,为编写“江西鱼类志”提供了鱼类资源和鱼类分布的资料,对抚河流域鱼类资源的进一步调查和利用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容量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探讨国内外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传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出了几点探讨性的质疑,并给资源环境承载容量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较低,一直是库车县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的增加,人均耕地资源将进一步减少,根据库车县建国以来的统计资料,系统分析库车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增加投资、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弹性关系,利用SPSS软件建立动态回归模型,提出了促进库车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测度模型, 并借助GIS空间表达工具, 研究了2000~2013年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1)河南省人口相对于综合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载状态, 自然与经济两种资源承载力协调性较差, 自然资源承载力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 (2)各地市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 郑州、黄淮及南阳地区自然资源承载力强; 郑州、南阳、洛阳及豫中、黄淮地区人口大市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强; 仅有郑州综合承载力长期处于盈余状态, 南阳及黄淮4市人口严重超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钱塘江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着手,提出了综合开发钱澹沈永贫像钓六个方面即:建立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管理体系、建立跨流域航运网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河口潮汐能的开发利用、防治水污染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进一步综合并发、充分利用钱塘江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大环境的集体效应是人口四维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间充分发挥着杠杆作用;而新疆又是一个特殊干旱区,具有其利弊都很突出的资源特征,在此背景上论证了新疆人口的四维规律、“人口景观垂直带谱”并划分了“人口景观型”。  相似文献   

7.
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流域系统的特征,探讨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影响因素,指出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实践步骤。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对1972—2001年车尔臣河中下流域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栖息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马鹿栖息地从1972-2001年呈现下降趋势,1972年的栖息地总面积为2063.585km^2,其中适宜栖息地有869.894km^2,1990年的栖息地总面积为1916.298km^2,其中适宜栖息地有466.848km^2,2001年的栖息地总面积为1758.485km^2,其中适宜栖息地有222.786km^2,车尔臣河中下流域马鹿现正遭受栖息地质量退缩和适宜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国大力开展历史文化名镇的评选并推行相关保护利用工作已近18 a,但是历史文化名镇仍频频出现人口收缩现象。基于此,本文立足浙江省,依据多源数据,以全省所有乡镇作为比较样本,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现象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比较分析,探索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的特征并诠释相关因子。结果显示:(1)景区型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率(16.67%)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04%);(2)人口变化动态分析显示,在收缩型乡镇中,离散收缩占比较高,收敛收缩占比较低;(3)人口收缩程度以轻微和中度为主,尚未发生极重度人口收缩现象;(4)人口收缩集聚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市交通便利地区和发达地市交通不便利地区;(5)从相关因子看,历史文化名镇人口收缩与镇区的教育设施数和从业人员数、工业总产值、建成区面积显著相关,与常住人口基数关联性不强。研究揭示了历史文化名镇可在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区域战略空间的部署上与一般乡镇差异化施策,从而科学应对人口大幅收缩,为活化古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逐步提高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地球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脆弱性或者趋于退化,而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是人类目前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本文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为理论指导,在流域尺度上探讨这一生命共同体各要素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笔者认为流域内这一生命共同体各要素是天然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彼此之间有明确的区位分布和天然的空间配置关系,并且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机制.流域内该生命共同体各要素蕴含的资源禀赋突出,但资源总量有限,人类对所需资源的获取程度和生命共同体的分级响应则体现了人类活动与生命共同体间的主要互动机制.只有当人类活动和这一生命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相互增益作用为主、能够引起双向的积极结果为导向时,才能使二者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为此,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要有严格的统筹性综合规划,而规划及其实施必须要综合考虑到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区位分布特征、空间配置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人类活动的强度、频率和方式也必然要与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阿勒泰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勒泰地区水土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本文针对因水资源利用无统筹规划和灌溉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沼泽化及乌伦古湖缩小、水质咸化、湖周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阿勒泰地区的水资源,北水南调,引额济克工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客观地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现状, 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ANP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方法从综合经济实力、居民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与通讯、科技创新力4方面构建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城市群竞争力多指标非线性综合评价决策模型, 对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实证比较研究. 揭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经济增长速度、医疗卫生与环境保护、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但在经济总体实力、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比、交通与通讯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浙江省人增地减,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土地的总需求与总供给间矛盾十分突出的现实状况,为使今后全省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协凋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对农副产品需求量不断增长的客观要求,作者提出了缓解上述矛盾的战略性建议:(1)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主攻中、低产田的单产提高,是近、中期内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重点,(2)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应走以内涵挖潜为主的道路,(3)开发低丘缓坡地资源,是增加耕地,扩大园地,提高社会曾供给能力的主要方向,(4)丘陵山区应大力提倡林收结合农牧结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的发展,但同时不合理的开发也带来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因此,现在的紧迫任务就是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方法来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在协调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合肥市1996,1999,2002,2005,2008,2011,2014年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取合肥市城市用地时空分布定量信息,从城市面积变化、形态变化和重心迁移3个方面分析合肥市城市扩张情况,并结合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建设、政府行为等影响因子对合肥市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4年合肥市城市用地面积扩张286.09km~2,扩张率为394.7%,扩张速度为15.89km~2·a~(-1).近20a来,合肥市在外形上逐渐趋于狭长,以向西南扩张为主,并呈现以交通线为主的星形扩张,城区扩张亦十分明显.驱动力分析得出合肥市扩张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整个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与水系分布概况进行野外调查与室内数据分析,探讨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与水资源的关系,证明了绿洲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二者的关系是: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由水系分布限定的.大部分大小绿洲都是位于在河流流域.塔里木盆地绿洲规模大小随水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其进行水质预测尤为重要。基于现有研究结果,结合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中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GRU)模型与全连接神经网络(fully connected neural network,FCNN),提出了改进的多元水质指标预测(MWQPP)模型,并用其预测长江流域水体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基于长江流域2011—2018年23个水质监测点7 566条原始数据,经对比实验,证明了用MWQPP模型预测得到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决定系数(R2)均优于传统水质预测模型,有效提升了水质预测的精度,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为水质预测和流域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研究对更加理性化利用海岸带土地资源, 提高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 实现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以1990年、2000年、2010年3个时期TM影像为数据源, 提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 分析了甬台温地区海岸带利用强度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1)1990~2010年甬台温地区海岸带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 三者面积之和在不同时期均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 (2)1990~2010年甬台温地区海岸带林地、耕地面积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养殖用地逐渐增加, 滩涂面积前期增加后期减少. (3)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2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表现出较大差异, 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则表现为后10年为前10年的2.5倍. 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更加剧烈, 而1990~200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较大. (4)杭州湾南岸岸区、椒江口岸区、瓯江口岸区和鳌江口岸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总体较强. 20年间, 甬台温地区海岸带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 土地利用程度增强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革命老区是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上游的重点生态治理区,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其生态治理意义重大。以陕甘宁革命老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当量因子法,利用地理探测器及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分析1995—2018年各县ESV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各主导因素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8年,陕甘宁革命老区ESV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整体呈上升趋势,草地与林地对该区域ESV的贡献较大;(2)ESV空间等级转化呈现较显著的两极变化趋势,其中低级、高级ESV区域面积显著扩张,较高级ESV区域面积明显缩减;(3)地被覆盖度、人口密度、垦殖系数是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平均空间解释力超过0.378 0,自然、社会、经济因素间的交互协同增强了其对陕甘宁革命老区ESV的影响程度;(4)各主导因素对ESV的影响程度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被覆盖度及垦殖系数的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递减,人均GDP和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则由西向东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